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用行动诠释“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25日,以"发展文创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2019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在贵阳举行。近距离感受蜡染的精湛工艺,观察栩栩如生的黄平泥哨,聆听苗家姑娘叮铃作响的银饰,了解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沟通
-
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内蒙古实践 2020-06-01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义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具象化体现。2005年11月,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以下简称长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与宣传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长调的认识不断加强,保护的效果不断凸显。长调申遗成功以来的十年,正是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十年。可以说,长调的保护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见证或代表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
从非遗视角看广东兴宁杯花舞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内容之一,是传承和发扬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活态珍宝。历史进程中的兴宁杯花舞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需要我们加强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促使岭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良性发展。但调查发现,兴宁杯花舞存在自身缺乏传承体系和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对非遗保护冲击的双重困境,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激活艺术本体的精神实质,以期达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有机结合。
-
南充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现状概述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审美性,研究音乐类非遗对了解民俗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本文对南充市音乐类非遗进行了简要整理和归类,并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展开现状进行了陈述,为南充市音乐类非遗的研究提供依据。
-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一带一路"给非遗带来了新的生机,二者相辅相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联合申报与实施,在传播展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
论新媒体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 2020-06-01
我国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本文通过阐释非遗与传播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新媒体在非遗传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针对新媒体在非遗传播中出现的消极作用提出解决措施与对策,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
-
“一带一路”倡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0-06-01
一带一路倡议下,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切而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简要概括。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下"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
山西陵川上郊村“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非遗保护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文化内涵深厚,融合了曲艺说唱、建筑艺术、社会文化及民俗文化,目前散落在陵川县诸多村落中。随着新农村建设,“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的文化保护及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以陵川上郊村为典型案例,结合书鼓砖雕的文化特性,提出“一申二组”的非遗保护体系构想,以期实现对于陵川曲艺砖雕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