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日本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重要体现,博物馆通过其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和传播等技术,深入探寻非遗事项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创新与应用,以行之有效的保护路径盘活遗产,使之仍可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民俗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在国际社会已有诸多成功经验与案例。论文撷取邻国日本若干类型的民俗博物馆案例,从民俗博物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地域振兴、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以及节庆仪式传承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保护经验,以此为我国民俗博物馆的非遗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 近五年非遗类综艺节目发展状况调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群体对非遗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概念,属于综艺节目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节目元素,在节目内容或形态上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包装、再创作的综艺节目,即只要与非物质文化元素相关的综艺节目形态,都可称之为非遗类综艺节目。狭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是指以展示、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

  • “福建非遗专题展示”走进第三届进博会 2020-06-01

    2020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办。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福建省商务厅联合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福建省贸易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福建非遗专题展示”在“生态福建丝路扬帆”福建展演展示馆精彩亮相。

  • 粤剧《玉簪记》重排首演成功 2020-06-01

    2020年10月10日晚七点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粤剧《玉簪记》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重排首演。该剧讲述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这一对少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相恋结合的故事。由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粤剧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文端,国家一级演员林家宝联袂主演,并特邀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东笑参与创作,提供古琴指导及古琴演奏。

  • 浅论江苏曲艺与“非遗”文化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6个年头,实现了"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向"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纵深发展阶段的跨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10个类

  • 浅谈非遗传承人的立体化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遗产,在维系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成为有机整体、了解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和科学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价值。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现代社会,打破传统口传心授的局限,将现代社会的因素融入传承人培养的体系,成为了如今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突破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政府和民间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潜在传承人的培养,并

  • 守护乡韵 传承非遗 2020-06-01

    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执法检查督促相关工作依法开展,让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聚焦非遗保护马鞍山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0项,其中国家级2项(当涂民歌、东路庐剧)、省级21项、市级54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3 5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1人、市级12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马鞍山市非

  •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 ——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措施。生产性保护能够兼顾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与产业化项目创新开发、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在促进非遗合理、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塑造区域性、特色化知名文化品牌,促进区域非遗影响力的扩大和传播效应的增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文以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徐州"曹氏香包"为例,立足实践,紧密结合区域非遗现状,探索徐州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相关对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