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困境 ——基于贵州省三都县雪花湖社区的田野考察 2020-06-01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非遗+扶贫"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传承人自主创办的方式,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比如:扶贫对象缺乏脱贫主动性;扶贫产业缺乏标准和行业规范;"非遗"产品生存环境弱化等。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抓如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扶贫先扶志,形成扶贫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二是建构利益联结体,做好"非遗"行业统筹和规范;三是实施动态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发展,动态传承。

  •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优势资源分析 2020-06-01

    高职院校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当从其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向高职院校学生宣传、推广、开展非遗保护活动,认真研究非遗传承的规律与方法,构建科学性、实践性、持续性更强的非遗项目教育教学体系.

  • 动态时空下文化共享的身体 ——谈“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 2020-06-01

    非遗传统舞蹈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物,对它的保护应放置于动态时空下,在挖掘相关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探寻保护的新理念与新实践;而对它的"再创造",则应当尊重持有者或传承人的选择权与话语权,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唤醒共同体、群体、个人这三重主体,使三者通过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方式,让"非遗"传统舞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下保持活态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力。"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需放置于社会与自然、身体与灵魂共存的场域中,平衡文化记忆中个人体验与群体理解之间的矛盾,完成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形成一种文化的共享。表演的目的除了展示、展演以外,最终应回归民间,鼓励全社会参与到"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上,真正实现民族情感与民族技艺共通共融的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继承。结合临县义居寺保护开发实际,阐述非遗保护创新模式的意义,探求非遗保护创新模式的措施,提出要构建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模式、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培养非遗保护相关人才、推进全民化参与,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优势资源分析 2020-06-01

    高职院校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当从其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向高职院校学生宣传、推广、开展非遗保护活动,认真研究非遗传承的规律与方法,构建科学性、实践性、持续性更强的非遗项目教育教学体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信息研究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以广东省兴宁市为例 2020-06-01

    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韵味独特、花样繁多,但在现代化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文章整理了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原则与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瑰宝,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见证,非遗文化保护是我们的共同职责和历史担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以及具体措施,提出要强化立法保护和法规建设、重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创新方式方法,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