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基层文化单位非遗保护的精准管理与措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是历代文明创造成果的遗存,是过去时光留下的瑰宝,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基层文化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精准管理非常必要。结合基层文化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提出要以法律法规为根本遵循,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夯实基础建设,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
-
当代我国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刍议 2020-06-01
文章立足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阐述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特征和非遗保护的相关原则,针对生态博物馆内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建馆定位,理顺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有效的工作路径。
-
“非遗+高校”:昌黎地秧歌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遗+高校是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昌黎地秧歌在高校传承的过程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性、传承模式因循守旧、第二课堂亟待开辟和师资队伍需要健全等。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二是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三是踊跃开辟第二课堂;四是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
-
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现了种种问题,如何在当今时代下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已经显得十分的重要。文章以数字化音乐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实例分析,探究了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福建惠安非遗侯卿十八游大鼓的传承与启示 2020-06-01
当前福建惠安侯卿十八游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坚持非遗实践主体"自者"的主导作用;二是树立"自者"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本项目以广东乡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乡村非遗”)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探究乡村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及成效,提炼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分析乡村非遗在保护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总结农村地区非遗保护传承的可行模式,从而更好地构建“因地制宜”式乡村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探索一条可复制、可参考、可借鉴的保护传承乡村非遗新路径,更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决策建议。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分析 2020-06-0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影响,而且抑制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需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来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中存在的非遗传承人呈断层趋势、重视申报轻视保护、非遗传承人现有认定制度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对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刍议 2020-06-01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是非遗精髓的真正载体,也是非遗传承事业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各级政府部门要同时扮演好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既要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又要做好引导,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