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创新和积累的华丽瑰宝。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行为就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试图概括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分析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及法律保护模式,进一步提出对非遗保护法律模式的完善建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供基础,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公众中培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精神。

  • 融媒体背景下永嘉昆曲保护对策探讨 2020-06-01

    永嘉昆曲历史悠久,常年活跃在浙江温州一带,是百姓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永嘉昆曲虽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如以传统非遗与新兴传播路径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缓解永嘉昆曲目前面临的困境。本文将从永嘉昆曲的保护现状、现存问题、保护对策三个角度入手,对其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0-06-01

    持续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赓续中华血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非遗从静态传承逐渐向活态传承转变,并取得可喜成效。但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基本现状,接着提出了非遗保护路径,以期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有所助益。

  •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深厚,拥有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项,另外还有品类繁多的省市级非遗。本项目围绕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基于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上,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区块链技术在非遗保护应用场景探析 2020-06-01

    互联网+大数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应用多年,但实践使用中也存在了非遗数据信息在采集、认定,造假、侵权,共识、共享,存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文章通对区块链技术在技术构成、逻辑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分析,找出与非遗保护面临问题所对应的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尝试为处于"互联+大数据"的信息技术手段瓶颈中的非遗保护,提供一种新的突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基于目前传统文化保护链条断开的前提下提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探索其传承的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与高校学生,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不断发展。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途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浅谈“非遗”保护与福州闽剧 2020-06-01

    闽剧,又称"福州戏",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其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剧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植根于福州人民的生活中。本文研究了近年来闽剧的"非遗"保护工作,对闽剧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 现代生活如何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省首届传统工艺高峰论坛综述 2020-06-01

    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在当今时代如何进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此次论坛,在“非遗”本体分析、“非遗”传承人、“非遗”共同体建设、“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等等几个角度来探讨“非遗”如何进入现代生活,如何振兴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