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浅析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赣傩文化为例 2020-06-01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而勇敢的劳动人民生产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其的保护和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地探索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方式和手段,本文聚焦于赣傩文化的遗存现状,分析了赣傩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和方式。

  • 新晃天井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推”的整合性保护策略 2020-06-01

    傩戏"咚咚推"是由特殊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孕育发展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兼容并蓄汉侗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对天井寨傩戏"咚咚推"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认为创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诞生的地缘环境一同整合为具有地域亲缘和文化认同的整体,保留"非遗"项目的原始特质,与地方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非遗"项目"咚咚推"保护与活态传承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综合性民间舞蹈形式,早在2006年就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此后得到了较为良好的保护与发展,但由于传承断代、民间非遗保护意识不足、文化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陕北秧歌的发展也同样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为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非遗”保护下丹徒田歌文化传承的多维思考 2020-06-01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滋养出的丹徒田歌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歌谣。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徒田歌引入教育的实践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话中,对社会化非遗传承进行多层面的理性思考。

  • 传统的未来——当代非遗馆场域建构的思考 2020-06-01

    当代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博物馆的理论与实务当中已取得一些成效,国际博物馆协会2019年大会主题是"作为文化枢纽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强调扎根传统,更要关注社会的当下和未来。鉴于此,以场域框架探讨在非遗馆规则下展陈、展演、体验非遗过程中非遗场域建构的问题及对策,试着转换阐释思路,增加对幕后和现象的解读,加强科研促进成果转化等搭建当代非遗馆场域建构,期能增进后续相关的研究及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 2020-06-01

    该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保护传承的历史与现状、保护的理念与原则,希望通过宣传与教育,让非遗保护工作不断进行下去。

  • 青海玉树《格萨尔》说唱艺人生存状况调查 2020-06-01

    说唱艺人是《格萨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其中的神授艺人最具代表性。对神授艺人的研究不宜过度关注其神秘性,应该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认识到他们的存在价值,关照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发挥他们的潜能。建议以国家级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加强玉树州格萨尔文化的语境建设;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对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保护力度;统筹社会力量,增加演出机会,加大对说唱艺人的资助和扶持。

  • 浅议白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随着非遗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县经过不断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显现出良性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