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2020-06-01

    本文阐述了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分析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给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 基层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以安吉县梅溪镇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该情况,笔者展开了以安吉县梅溪镇为例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阐述了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对制约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以吴歌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

  • 文旅融合背景下川渝两地非遗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当前川渝地区相向发展共同打造经济增长第四级,作为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川渝拥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与地方政策导向下,如何通过沟通与合作更好地传承保护巴蜀非遗,活态利用从而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它比普通的传统文化更脆弱,依靠传承人的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所以人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烟台市非遗保护全面、及时,并具有数字化特征,建立了非遗网络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

  • “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文化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1世纪,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融合成为了热门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现状,有机结合"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传承走向更高领域,丰富群众文化.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型媒体已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传统的报纸、收音机已经逐渐被电脑、手机屏幕取代,各种产业也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个出版社也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概述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播现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局限,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