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探析 2020-06-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发展,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着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经历了上千年的发酵依旧鲜活灵动。而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不断上升,各种外来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传统非遗文化逐渐被淡忘,这就对我国长远的发展出现了不良影响。在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一些群众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尊重群众文化的发展,使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更多的依据,所以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简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特征,结合概况探析山东"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浅析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传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持有者、掌握者和践行者,具有公认的影响力和从业水平,是他们所持有或掌握的该项非遗项目得以存续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群体的保护尤其是对年迈体弱的老艺人的抢救性保护就是对该非遗项目所采取的最主要的保护措施,他们的身体、智慧、职责、爱岗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生死存亡。本文从国家着手开始实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背景、意义、目的等方面出发,浅析此项工作。

  • 传播视野下瑶族传统服饰的创新与保护 2020-06-01

    传统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是人们对历史和对自然关系的诠释,它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渊远的历史记忆。瑶族传统服饰是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从当代传播的语境以及"非遗"的角度,分析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提出对瑶族传统服饰传承与保护的对策,重视在传播视野下对瑶族传统服饰的传播与创新。

  • 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2020-06-0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的介绍,从师徒制度、法律系统、支持政策、权益保障这四个方面,在实际案例的引导下,对保护方法展开详细论述,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实践参考经验。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保护 ——以爱知县小林花祭为例 2020-06-01

    花祭是以神事和歌舞为基调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日本爱知县北设乐郡地区。花祭在每年秋季到冬季之间举行,该祭祀活动遗留有室町时期的艺术特征,深受当地居民重视。20世纪70年代,花祭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现在,花祭也面临着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问题。考察花祭当前的保护现状,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运作情况。通过观察日本社会不同群体对花祭的研究与保护的参与乃至利用,我们能深入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

  • 虚拟现实视域下的豫西南非遗文化保护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遗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精神遗产".豫西南的非遗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特性和民族性精神.文章基于非遗文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流变性与综合性,探讨构建豫西南非遗文化发展与建设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及豫西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旨在促进豫西南地区的经济、 文化双发展.

  • 虚拟现实视域下的豫西南非遗文化保护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遗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精神遗产"。豫西南的非遗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特性和民族性精神。文章基于非遗文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流变性与综合性,探讨构建豫西南非遗文化发展与建设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及豫西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旨在促进豫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