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论城镇化视阈下文化馆对“非遗”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时期,民众的生活、各类文化艺术形式都在这种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城镇化浪潮中,如何保护以农耕生态环境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继续传承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是保护中华文明“根”与“魂”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文化馆在城镇化时代的工作职能为研究视角,以对“非遗”的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分析了城镇化视阈下文化馆对“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城镇化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改进策略。
-
基层图书馆的非遗工作的作为 2020-06-01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要通过服务空间,大力宣传非遗工作,建立非遗专题文献库,积极推荐和开发非遗文献,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构建具有实践意义和服务价值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刍议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可能性 2020-06-01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性记录、保存、传播、传承等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信息时代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围绕非遗的数字化建档分类、数字化宣传渠道、数字化长期保存标准体系、数字化长期保护管理机制这几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可能性手段。
-
对馆藏纸织画的再认识——试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纸织画,又名永春纸织画,2011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应如何开展对非遗类藏品的保护,笔者借以对馆藏纸织画的梳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对博物馆与非遗类藏品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于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改进对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财富,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大幅度提高。文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作了合理的论述,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非遗保护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加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良好建议。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建 2020-06-01
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应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拳种。对此,基于非遗视角,从民间传统法法律体制和西方外来文化两方面,分析当前影响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的主要因素。从五方面构建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非遗的保护对丰富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独特的作用。基于近十年我国涉及非遗保护的有关研究,从理论、应用两个维度开展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涵盖概念探析、特征分析、价值分析等内容,而应用方面包括传承机制研究、法律保护探讨以及非遗旅游开发研究等。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研究展望,以期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所助益。
-
论国家“非遗”保护实践经验及成效推广 ——以 “建湖杂技”为例 2020-06-01
“建湖杂技”是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江苏省杂技团是保护传承该项目的责任单位。建湖县境内现有江苏省杂技团160多人,民营杂技团(马戏团)22家,演职员2500余人,马、狮、虎、豹等动物100多只,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年演出收入超5000万元。全县现有建湖杂技研究所、建湖县“非遗”保护中心、江苏杂技培训中心和建湖杂技“非遗”展示厅等4个全职或兼职从事建湖杂技保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