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城镇化进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究 2020-06-01
不管是确定非遗保护和城镇化同行的主题日还是出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都比以前更突出城镇化建设与非遗保护的协同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重要课题。
-
庆阳香包绣制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实践探析 2020-06-01
庆阳香包绣制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庆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庆阳香包绣制被活化利用并融入民众生活,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虽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初具规模,但却无法再上新台阶,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须从项目保护单位职责、文化传统与创新开发等方面进行探析。
-
基于记忆理论的程河柳编保护 2020-06-01
程河柳编作为湖北襄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技艺”,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传承下来的不仅是工艺,还有“记忆”。对程河柳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这里族群文化与人民记忆的保护与传承。程河柳编展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部分乡村文化,也是该地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所说:“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故宫作为兼顾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历史建筑群,它包含的信息值得建筑师、设计师、历史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来研究。“非遗”本身同样包含了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中的诸多信息值得广大设计师和学者的挖掘,传统工艺、图案、造型等元素皆可给中国现代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因此,深入程河柳编的文化记忆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
对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培训的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云南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培训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的印记符号,它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是国家对非遗开展保护的重要体现。非遗传承人群进高校,对高校以及传承人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本文以浙师大的2017年暑假的非遗培训班为例,以及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回访情况的了解,对非遗保护提出一点思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推动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之一。但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剥离与侵蚀,又给众多非遗的保护传承造成了诸多难点,是新时期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跨越的鸿沟。因此保护传承非遗需要多管齐下、兼容并包,走一条既坚持传统又适度创新的改革发展之路。
-
试论“非遗”时代传统古筝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气氛浓厚,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不断扩展,其对传统古筝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暴露了出了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传统古筝艺术的非遗保护机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在“非遗”时代下,保护与传承传统古筝艺术的有效策略。
-
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融合当地的特色,将非遗保护工作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和发展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得非遗保护工作,获得更多的财力支持.也能够凸显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
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以“汴京灯笼张”为例 2020-06-01
在高举文化自信旗帜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博物馆的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为例浅析博物馆在非遗文化的展示、传承与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如何创新发展使优秀的传统工艺更好地延续下去并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