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2020-06-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影像。本文通过记录影像、传播影像这两个方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提高创作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媒体协作、正确保护合理利用,三个方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海淀区上庄镇京西稻作系统为例 2020-06-0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一些其他门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化的遗产保护,它主要是通过依靠当地的村民作为维护主体,进行动态式保护,并以动态式保护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实际上,遗产地的保护和居住地人们的意识、心态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并未引入"地方依恋理论",也并没有完全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探讨遗产保护,这是目前我国遗产地保护的缺失。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地方依恋理论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去,通过聚类分析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怎样的能力与需求,探索不同维度下人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精神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科学的利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在精神经济的视角下非遗的开发是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其教育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其中创新、品牌等发展要素及文化再生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对此进行的传承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迅速消失。
-
如何保护好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瑰宝的保护传承问题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就当前情况来看,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
非遗项目庄河剪纸的传承保护及未来发展 2020-06-01
该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为例,探讨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活态传承中的价值。通过研究,了解其保护、发展现状和文化内涵,探讨如何在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适应当今社会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经济的发展。
-
张掖市文化遗产——明粮仓的开发与保护设计 2020-06-01
对张掖市文化遗产——明粮仓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既可以为张掖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张掖民俗物品提供展出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空间载体.基于对张掖市目前旅游市场、明粮仓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客流量承载状况以及明粮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性等进行的分析,对明粮仓开发、保护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现有建筑设置民俗文化展馆、经典曲目表演区、非遗保护时空隧道、数字展示体验区等,用来展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游艺与杂技、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俗展品;利用现有建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心办公及其他配套用房,改造提升景区基础设施.
-
优化制度设计 加强非遗保护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非遗条例草案),共有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2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委员和代表认为,非遗条例草案充分吸收了二审审议意见,广泛征求了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及其他各方面的意见,体例结构进一步完善,在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增加了亮点内容,突显了首都非遗保护的特色。同时,委员和代表还对代表性传承人、人才培
-
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2020-06-01
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羌族,作为华夏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为久远的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数据众多的文化遗产,其活动与迁徙范围的广大,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遗存,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明财富,也是大数据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