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浅谈非遗视角下侗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侗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采用非遗视角对侗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侗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侗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再思考 2020-06-01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老建筑的大规模拆除,重庆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冲击,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保护意识不强、重视度不够、法律法规地位尴尬、制度建设不完备、经济与文化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等措施予以改进。
-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 2020-06-01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而构成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脉绵延发展,还能以其特有的群众文化属性,丰富群众文化内容,赋予群众文化更多的历史底蕴。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本文就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进行探究,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的发挥,希望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命运 ——在“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上的发言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成为我国各地、各民族以及各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遗是一项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大意义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日益深入人心,各族人民进一步提高了对非遗保护的认识,自觉地、热心地投身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非遗的幸运。
-
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2020-06-01
云南和贵州两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非遗保护立法、保护实施及生产性保护等方面云贵两省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两省非遗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基础牢固、人才相继,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等因素,但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也存在制度落实不全面、工作力量单薄、开发过度或者文化传承缺失等现象,急需要努力完善。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 2020-06-01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0-06-0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关注遗产项目所孕育、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践。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并已初见规模。在建设工作中,还需要加深认识,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目标,把握好方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非遗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初建设背景、定位与目标、核心问题、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与文化生态区关系、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