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

共检索到 4 条数据

  • 地理要素在传统无形文化传承中的空间印迹——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传统无形文化传承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山西15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置信息和DEM、气象、河流、人口、经济、古道等基础数据,以ArcGIS 10.3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时间成本距离等获取山西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多维属性,并提取非遗点地理信息,采用非遗密度、区位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非遗分布对地理环境响应的差异。研究结论:①自然地理环境对非遗分布起基础作用。非遗偏好低中海拔、坡度<5°、平原盆地台地、临河、10℃以上积温≥3000℃、年均降水量≥500 mm地区。②在人文地理环境中,非遗对交通环境的响应最高。非遗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中心2 h、市级行政中心4 h公路通行圈。县/区人口越多,非遗越多;五成多非遗位于乡村。在人口超过50万的区县,非遗主要集聚于建成区;在人口小于20万的区县,大部分非遗则分散在乡村。非遗分布与地区经济相关性不明显,非遗高度集聚区位于古代高级政、商中心。③非遗对地理环境的响应具有要素综合性、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及其人地关系响应机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北省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河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人地关系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及杂技与竞技类居多.在形成时间上,多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地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晶,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印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 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的旅游响应研究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了非遗与区域经济和旅游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省级非遗的申报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