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7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化”实践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课程化的实践对策,以加强非遗文化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
-
非遗课程《荆州马山民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0-06-01
2015年,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在文华学院设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确立其研究方向为“非遗校园传承”。因此,在我校积极引进非遗项目,做好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工作,是我们的任务、责任所在。荆州马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声乐教学是利用湖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在我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的以“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理解与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特色教学改革试验。本课程遵循的是“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创新”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两方面原则。文章从荆州马山民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要点、应用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述。
-
“非遗”融入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研究 2020-06-01
以五邑地区为例,探讨地方“非遗”与当地高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融通发展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学实践后发现:五邑地区的“非遗”传承方式单一,当地高职院校的“非遗促教改”缺乏实效性;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校内项目工作室、建立校外“非遗”实践基地、成立校外“非遗”项目工作坊等途径,革新产品设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地域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科学融合,不仅有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能打造专业特色,促进当地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融通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2020-06-01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占据一定分量,我们可以借此开展对未来民俗学学科面向的探索。
-
非遗传承视角下合唱活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与思考——以山东管理学院合唱团为例 2020-06-01
将合唱实践活动融入非遗元素,并且从中提炼出更多宝贵而又丰富的教育精华成为了我们高校音乐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合唱实践活动来助力,山东管理学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非遗项目传习、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合唱实践是一种功能性非常突出,并能够极好的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艺术活动。所以合唱实践活动不仅对于非遗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校园文化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
凉山彝绣创新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保护与传承转向设计创新的动态化发展需求下,文章以凉山彝族刺绣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图案的构成、色彩特点,并进行元素挖掘,通过针对彝绣火纹的设计创新,探析从配色变化的角度切入彝绣创新设计并与当下服饰、民俗产品设计共融的可行性。作者认为,凉山彝绣具备从遗产到资源转换的生命力,设计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不断进行设计开发是实现传统文化多样性到现代文化多样性转化的关键。
-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教学实践研究 2020-06-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逐渐在小学美术中应用实践,将非遗教学有效应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有助于孩子们对传统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学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 细分析,并对非遗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实践进行仔细探究。
-
让“米塑”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携手并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如何保护和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并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美术教学活动。近年来,携手米塑非遗传人,编写了校本教材,拍摄、录制了辅助教学的音像教材。通过这几年的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