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5)

共检索到 195 条数据

  • “非遗”传承到底该传承些什么? 2020-06-01

    5月8日,文化与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制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13位,涉及花茶(福州茉莉花茶)、绿茶(碧螺春、紫笋茶、赣南客家擂茶、婺源绿茶、信阳毛尖、恩施绿茶、都匀毛尖)、红茶(祁门红茶、滇红茶)和黑茶(千两茶、茯砖茶、六堡茶)4大茶类13种名优茶。

  • 非遗传承创新与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路径思考 ——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阴平毛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行文中简称为"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肩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阴平毛笔为例,论述非遗传承保护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一、阴平毛笔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峄县(今称峄城)阴平毛笔制作技艺起源于

  • 以四川为例的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 浅谈泸州分水油纸伞与乡村振兴融合之路 2020-06-01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当前,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加快推进,既是现今迫切的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还需要创新振兴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更近一步实现精准扶贫。然,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并不是一件易事。本文将结合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泸州分水油纸伞,针对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从非遗层面探寻与乡村振兴结合之路是否可行。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今社会了解古人生活的桥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期望能通过本文旨在推动学者以跨学科视域,持续关注乡村社会创业、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等相关研究。

  • 论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 ——建构职业教育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工匠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表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气质风貌,是人类文明精神价值的主要表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构成。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建构职业教育系统的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践行工匠精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才能实现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研究——基于山东的现状考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学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组合型新名词。从广义上说,非遗研学指以非遗为对象的研究性学习,它伴随着非遗的传承过程而广泛存在,此前常被冠以"进修""修学""实践"等名称;从狭义上说,非遗研学专指将非遗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包含学、行

  • 手工技艺类非遗在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福建省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悠久灿烂,种类繁盛,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环境之下,使本就面临着"艺随人亡"艰难局面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与空间逐渐萎缩,并且相关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手工技艺实践的人才培养发展情况又十分滞后。福建省亟须提高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知,加强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搭建手工艺实践平台。提升高校艺术设计类师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协同政府、企业与社会大众,活态传承福建省优秀的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弘扬青年一辈的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

  • 设计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探索——以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传承发展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设计驱动文化创新的方法,探索设计驱动下非遗在当代传承和创新转化的可行性。通过追溯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的技术和艺术,分析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发展的困境,再结合实例论证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介入现代设计的可行性。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介入现代设计中,设计赋能非遗文化,促进非遗可持续性发展。设计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素材和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