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资本、权力与地方博弈: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逻辑分析 ——以谷雨祭海节为例 2020-06-01
随着非遗旅游的兴盛,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对非遗保护提出的要求。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非遗保护的新理论武器。以谷雨祭海节为例,运用文化空间生产理论,在"资本—权力—地方"三维逻辑框架之下分析了非遗文化空间生产逻辑与生产路径:在实现资本增值与权力渗透的逻辑驱动之下,资本主体与政府分别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因素推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地方主体作为非遗文化空间的使用者,虽然在内外力作用的挤压下处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弱势,但其对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效果的情感认知、态度认知对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为非遗文化生存与活态传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值得研究与提倡。
-
“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就需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将对"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传承模式进行相应分析与研究。首先对"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包含"侗寨·五娘"在内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增强社区的认同感,继而使非遗有了真正的"根";第二,充分发展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培养非遗人才;第三,非遗的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辅助,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管理问题研究——以鲁南高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结晶.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高校作为育人的平台、知识传播的集中地,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对非遗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音乐类非遗进高校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还都不尽成熟完善.通过对鲁南几所高校传承现状的研究,来探索非遗在高校传承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非遗传承工作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愈发紧密。要想促进非遗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分析非遗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等几个方面的策略。
-
社区参与靖州苗族芦笙舞保护与旅游开发探析 2020-06-01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文件中,社区参与理念是贯穿于其中的一项基本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树立以社区参与为前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加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化、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湖南靖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为例,通过探讨靖州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村委会、社区居民和当地学校等参与方在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有益经验。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研究——以沙湾古镇为例 2020-06-01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沙湾古镇是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是广府文化保护的重点区域,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理念,对促进番禺区和广州市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基于孵化原理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必要举措。当前"非遗进高校"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渐提高,探索日渐增多,文化传播效果初显,但仍存在深度不够、模式单调、绩效偏低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并形成各主体互利互惠的统筹协作关系。孵化理论有助于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行为,引导形成新的文化生态体系。可从主体联动、对象筛选、资源对接、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非遗高校传承的孵化体系,以此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原真保存、传承人培育、身份认同、非遗价值转化四个角度提出高校传承基地模式、非遗课程模式、"非遗明星"模式和创新创业模式,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纪录片称为"非遗类纪录片",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性,但却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空操作性上不强,导致无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内容,这就要求非遗类纪录片导演从非遗项目本身做深入研究.当下,仍有大量故事性不强,矛盾性不高的非遗类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系列纪录片播出以后,不少导演意识到纪录片叙事策略运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研究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本文首先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做界定概括,再结合案例对其叙事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非遗类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2》为案例分析其叙事内容、影像语言,总结成功之处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