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梳理江苏沿运八市非遗的种类、数量特征及分布差异,揭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现状。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传承人知名度""传承人数量"等25项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传承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六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经济建设、政治引领、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对策建议。

  • 基层文化馆在保护传承当地非遗的功能作用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国家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生活方式演变的主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根本上继承下来的。基层文化馆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工作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务进行的具体执行者。本文考察了基层文化馆在保护地方"非遗"遗产中的作用和功能,意识到文化馆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指出文化馆在保护非遗方面的优势及措施,让大众更深刻地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让优秀的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得到共享和利用。

  • 发挥PPP模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2020-06-01

    长期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政府主导的保护与传承模式。PPP模式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选择,这种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能够实现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主体对非遗的多元化、协同化保护,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富饶且独特的传统美术类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呈现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想要实现其"活"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美术类非物质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创新和探索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模式,其创作的艺术品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保持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个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应充分开发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文化内蕴;依托旅游业打造美术类非遗品牌,增强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美术类非遗专业人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体验形式,让人们深刻地感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并让经营者获得新兴技术带来的产业红利。

  • 基于5 W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分众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档案信息的传播对于增进公众的非遗了解程度,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巩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传播学的5W模式从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5个方面构建了我国非遗档案信息分众传播模式,以武汉市档案馆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为典型案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武汉市非遗档案信息分众传播的实践经验,并从传播内容、传播精准度、传播手段以及反馈机制提出深化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基于留青竹刻的传统技艺类非遗营销策略分析 2020-06-01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产品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逐渐提高的当代,由于非遗自身的局限性及市场开拓等因素制约,非遗仍面临较大的生存问题。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为例,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状况及问题,并在提出可行的营销策略,使其能够较好地传承并传播,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 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2020-06-01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推广策略探究 2020-06-01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是中医药文化新时代的传承者和后继人才。为了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该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发现人们对中医药非遗的认知存在渠道少、关注度低等问题,显示出当前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必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推广的思路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