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 2020-06-01
目前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运河非遗保护形势严峻、运河非遗旅游开发层次较低、各自为政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大力开发运河非遗体验旅游项目,积极推进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的区域联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实践原则与方法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非遗影像节目为例 2020-06-01
在中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从电视到新媒体的影像制作人和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但学界对此尚缺乏实操性研究。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节目为案例,对非遗影像化的伦理原则、内容形式和方法技术进行探讨。非遗影像节目必须在保证环境、人物、事物这三个非遗核心要素真实性呈现的基础上,突破专题片、纪录片的单一形式,遵循非遗项目的本质特性,进行专题片、纪录片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探索以及综艺、晚会等节目类型的拓展,并且精准地选取精到的非遗材料、用精美的方式加以展示,实现非遗与影像的有机融合。
-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研究 ——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了空间解构与重构,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其世界遗产区、遗产点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现"是从政府、开发商两个角度进行揭示,政府为空间生产的规划者、协调者,开发商进一步推进了空间的更新演变;"再现空间"则从沿岸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进行剖析,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需要保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同时,旅游者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空间的使用者,可以对旅游区进行空间生产。利用空间三维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生产机制进行解析,突出大运河江苏段"千年运河江苏原点"的精神符号,以期改善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抑制遗产地空间商业化氛围,使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现象得到改善。
-
数字化之下的非遗保护策略 2020-0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相关概念的梳理,分析了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引入数字化标准、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档案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
地理要素在传统无形文化传承中的空间印迹——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传统无形文化传承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山西15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置信息和DEM、气象、河流、人口、经济、古道等基础数据,以ArcGIS 10.3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时间成本距离等获取山西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多维属性,并提取非遗点地理信息,采用非遗密度、区位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非遗分布对地理环境响应的差异。研究结论:①自然地理环境对非遗分布起基础作用。非遗偏好低中海拔、坡度<5°、平原盆地台地、临河、10℃以上积温≥3000℃、年均降水量≥500 mm地区。②在人文地理环境中,非遗对交通环境的响应最高。非遗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中心2 h、市级行政中心4 h公路通行圈。县/区人口越多,非遗越多;五成多非遗位于乡村。在人口超过50万的区县,非遗主要集聚于建成区;在人口小于20万的区县,大部分非遗则分散在乡村。非遗分布与地区经济相关性不明显,非遗高度集聚区位于古代高级政、商中心。③非遗对地理环境的响应具有要素综合性、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2020-06-01
作为文化大国,和"非遗"大国,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较为重视,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即政府应当在这其中起到实质性的主导作用。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种类较多,但影响不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保护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失衡;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固化,方式单一。基于此种问题,本文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衢州乡村非遗英译“口述性”特征缺失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发展性传播,主要以人为传播媒介,通过口耳相承的方法得以留存。英译作为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向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优秀文化的发扬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当前的衢州乡村非遗英译的"口诉性"特征缺失,导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归化异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从词句、语体语篇和文化语境方面分别提出一些实现非遗英译"口述性"特性的英译对策,使衢州乡村非遗英译更接地气,对于其外宣传播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