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遗与文创研究综述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2020-06-01

    在新时代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下简称"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视域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分析秦巴山区体育非遗资源概况,发现秦巴山区体育非遗资源存在部门分工不合理,管理功能错位;开发模式不合理,取代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智库支撑等问题。并根据秦巴山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坚持政府引领,完善社会协同;推进非遗改革,倡导多元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创新智库支撑等建议。促进具有秦巴山区地域特色体育非遗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体育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综述 2020-06-01

    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我国在《公约》框架下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这期间,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其保护实践为“非遗”的分类保护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本文从申报与认定、记录与保存、宣传与展示、传承、理论研究和存在的问题六个方面对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传统舞蹈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 新时代背景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燕赵文化魅力,其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耀眼.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结合国家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对我省非遗发展加以分析、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阐述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 基于用户体验的刺绣产品创新再设计研究 2020-06-01

    文章以非遗刺绣为出发点,分析了刺绣的传承价值和文脉价值,并从五个方面探索了非遗刺绣在新时期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导入用户体验设计理念,构建传统刺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体验层次模型,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刺绣产品设计的实践,以期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在厘清高校体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等的概念之后,阐述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分课程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科研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部机制建设;分保障机制建设、激励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外部机制建设,旨在推进我国高校体育对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培养,促进我国武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论非遗衍生品的“纵横交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祖先的智慧,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前快餐经济的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当前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进行发展和创新,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重新焕发生命力的道路.开展非遗衍生品,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内容.非遗衍生品的"纵横交错",不断为其内在的深度奠定基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基于互联网+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堪忧,传承乏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社会、从中老年人到青年学生,非遗逐渐被重视和持续关注。当下国内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互联网+非遗文化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有必要基于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发展,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进行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路径和方法,以期形成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