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小记者课堂开课啦 2020-06-01

    大家都知道,'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跟着小记者一起来上一堂别有趣味的'游园课',走进绚丽多彩的'非遗'世界吧。'非遗'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

  • 动态时空下文化共享的身体 ——谈“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 2020-06-01

    非遗传统舞蹈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物,对它的保护应放置于动态时空下,在挖掘相关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探寻保护的新理念与新实践;而对它的"再创造",则应当尊重持有者或传承人的选择权与话语权,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唤醒共同体、群体、个人这三重主体,使三者通过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方式,让"非遗"传统舞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下保持活态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力。"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需放置于社会与自然、身体与灵魂共存的场域中,平衡文化记忆中个人体验与群体理解之间的矛盾,完成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形成一种文化的共享。表演的目的除了展示、展演以外,最终应回归民间,鼓励全社会参与到"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上,真正实现民族情感与民族技艺共通共融的文化自信。

  •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重大成绩与非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息息相关。然而,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诸如内容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制定法规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制度刚性,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继承。结合临县义居寺保护开发实际,阐述非遗保护创新模式的意义,探求非遗保护创新模式的措施,提出要构建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模式、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培养非遗保护相关人才、推进全民化参与,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 地方非遗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以海安花鼓为例 2020-06-01

    笔者通过研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探索构建地方非遗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和新模式,不仅填补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领域和非遗创新传承研究领域的空白,还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也为研究非遗创新传承指明方向。

  • 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信息研究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

  • 非遗视域下广西岑溪牛娘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20-06-01

    牛娘戏是广西的传统戏曲之一,是岑溪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悠久的历史,本土化的特色以及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并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牛娘戏赖以生存的基地发生了变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文以非遗视域为观照点,思考当下岑溪牛娘戏传承的合理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牛娘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绽放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以广东省兴宁市为例 2020-06-01

    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韵味独特、花样繁多,但在现代化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文章整理了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