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艺术遗产”创新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020-06-01
艺术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价值,可以为人类所共享。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地体现,是全人类现有的非常宝贵的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是一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记录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作用于非遗的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和传承非遗文化,现在要以知识分享、文化探索、文化旅游甚至文化创意产业等作用手法成为地方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可见,将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遗产”的价值作为民族艺术来源进行资源转化和产业开发具有广阔的创新市场前景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然而,有系统化的产业开发机制尚未提出,中国的文化遗产IP成功案例更是寥寥无几。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文化基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传播非遗文化资产,就需要充分发挥视频技术工具的优势,使得非遗文化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一些图片或者文字上面。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工具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使之和现代视频工具有效融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
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分析与探讨 2020-06-01
文章简单描述了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并分析赣南“非遗”文化的特征以及蕴含的教育价值。
-
基于传承主体视角的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
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社会,虽然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在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护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实现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适当鼓励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0-06-01
持续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赓续中华血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非遗从静态传承逐渐向活态传承转变,并取得可喜成效。但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基本现状,接着提出了非遗保护路径,以期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有所助益。
-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深厚,拥有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项,另外还有品类繁多的省市级非遗。本项目围绕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基于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上,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06-01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逐步提上了日程.以"译介学"为视角,分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现状并进行了译介分析,通过整合人才、媒体融合等形式,以期丰富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