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文化活化项目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初探 2020-06-01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地方音乐类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是对当下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促进非遗文化活化项目在高校教学中的落实。大运河文化是活的文化遗产,代表人类迁徙流动,产生文化的时空的交流。该研究从非遗不同层面的文化研究入手,以京津冀大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将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形态表演功能与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对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及未来对社会形态文明建设产生的作用进行精确判断。
-
非遗老手艺 脱贫新动力 2020-06-01
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丹寨石桥古法造纸、牙舟陶、玉屏箫笛……贵州是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丰富多彩的旅游大省,古朴多姿的黔中民族文化,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也是贵州最亮的风景眼、最浓的乡愁源。近年来,贵州坚持传承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手工技艺,并积极将其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非遗老手艺成为脱贫新动力。据统计,目前,贵州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709处),位居全国前列。
-
中国非遗“走出去”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探析 ——以四川崇州道明镇的“道明竹编”为例 2020-06-01
道明竹编作为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非遗"走出国门,可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竹编自身优势劣势,再结合国外市场分析,就能挖掘出道明竹编本身具有的潜在的艺术商业价值。经过对国外平台的多重考察和整理数据研究,就"走出去"这一发展道路提出一些可行性及实现路径。道明竹编是千百年来心灵手巧的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其在国内外都大放异彩,在国外的互联网长河中添上新的篇章。
-
基于SOLOMO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传播模式研究 2020-06-01
通过引入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更广泛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提高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非遗发展。依据SOLOMO理论,首先通过对非遗所包含的信息属性分析研究,将非遗信息分类整理,再对用户行为、习惯偏好、文化程度、专业属性等分析研究,结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推送给用户感兴趣的非遗信息,在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促进下提高非遗的传播效率。将非遗信息按照不同的种类与用户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相结合,依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信息推送,在增加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基础上,增强非遗的推送吸引力让非遗能够系统化地进行传播。
-
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研究 2020-06-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脱离主流审美,面临存续危机。探寻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分析目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当下时代需求,论述如何采用现代技术实现对非遗的创新设计,弥补传统方式在其发展与开发方面不足。本文提出通过建立非遗城市名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创建非遗衍生产品等方式,在再设计与利用中将非遗产文化精髓与现代创意及生活美学相结合,促使非遗持续的发展与传承。
-
浅析“非遗”新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劳作,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非遗”的生存土壤不复从前,所以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当今社会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属于“非遗”的蜡染技艺同样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以有“蜡染之乡”美誉的凤凰县为例,分析当地蜡染名人作为,期以对蜡染发展有所助益。
-
基层文化馆在保护传承当地非遗的功能作用 2020-06-01
在我国浩瀚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不停地发展演变着,而证明民族生活不断向前进化的主要特征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最好证明。基层文化馆的存在,是一种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机构,文章研究基层文化馆在保护传承当地"非遗"工作中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
基于云计算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以草木染为例 2020-06-01
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手段和趋势。基于云计算的非遗资源共享平台能从效率上极大的推动非遗的数字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