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制度风险的法律维度: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 2020-06-01
以风险理论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法律制度,根据风险产生根源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风险会表现为制度运转失灵风险、制度功能偏差风险和公平性缺失风险。化解制度风险,形成制度风险的维度,不可基于同一个标准,而是需要在大的框架之下论及制度风险的法律管控,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构“建立私权,善用公权”的多元法律控制体系,并在体系内引入技术规制,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推动民间习惯法与法律制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式发展。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
-
文旅融合背景下川渝两地非遗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当前川渝地区相向发展共同打造经济增长第四级,作为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川渝拥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与地方政策导向下,如何通过沟通与合作更好地传承保护巴蜀非遗,活态利用从而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
高职院校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具有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动力推动其"活态"传承。作为文化传承重要阵地的高校,应充分运用其教育资源,通过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美育课程,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将所学的"非遗"与公益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融合,并运用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将"非遗"融入创新文化产业中去,从而真正达到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助力学生成才的双重价值。
-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它比普通的传统文化更脆弱,依靠传承人的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所以人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烟台市非遗保护全面、及时,并具有数字化特征,建立了非遗网络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
-
“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文化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1世纪,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融合成为了热门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现状,有机结合"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传承走向更高领域,丰富群众文化.
-
新视角下硗碛的非遗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020-06-01
一、开发背景非遗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目前我国的非遗体系主要分为3个部分:一是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二是非遗的市场体系,三是非遗的机构体系。这3个部分共同对"国家、省、市、县"4个梯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非遗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合理化、规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该法规定了我国要鼓励和支持开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型媒体已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传统的报纸、收音机已经逐渐被电脑、手机屏幕取代,各种产业也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个出版社也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概述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播现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局限,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