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的教学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其进入高校教学实践场域不仅加强了高校与民间群体的联系,也为高校理论教学提供了"学以致用"转化的可能。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扶贫与扶志、创新与创业、国家通用语培训与爱国意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作为教学目标,当是非遗传承人群高校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
基于“互联网+非遗”新型活态模式的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非遗文化传承断层严重,传播途径狭隘,非遗艺人工资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
-
“古诗画运河”——大运河景诗笺谱及衍生品设计 2020-06-01
大运河江苏段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具有传播运河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大运河主题文创产品的研发已势在必行。该文在探索大运河文化与大运河非遗技艺的同时,尝试设计能够被现代消费者接受的文创产品形式,以此传播古运河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韶关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地方特色文化,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去保护、宣传和发展非遗是当务之急。从翻译的视角,以韶关市非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翻译现状、价值、难点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了提升非遗翻译效果的对策。
-
云南丙中洛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章通过对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怒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并对当地非遗旅游提出保护性开发策略。
-
浅析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以宜宾兴文大坝高装为例 2020-06-01
优秀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非遗视角下的旅游文 创产品能够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使非遗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本文以“宜宾市兴文县大坝高装”为例进行研究,浅析 旅游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如何使高装非遗和旅游产品更好结合,传承和发展宜宾兴文大坝高装非遗文化。让高装非遗进入大众 视野,引起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探索高装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展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使得高装非遗旅游产品更受大众喜爱, 满足现代审美下的消费者对高装非遗旅游产品的需求。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以吴歌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
文化基因视野下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探究 2020-06-01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得到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逐渐走上机械化生产道路。机械化生产在促进物质文明繁荣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特色危机”,不但城市面容面貌十分相似,连各个商业区陈列的品牌基本一致。自然非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视野,对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困扰。因此,探究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对非遗文化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山西砖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下探究这种非遗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