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路径探析 2020-06-0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不容乐观。亳州学院借助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推进合作办学,科研协作、深化合作内涵,产学研用、合作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引领合作升级,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弘扬、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保护 ——以爱知县小林花祭为例① 2020-06-01
花祭是以神事和歌舞为基调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日本爱知县北设乐郡地区。花祭在每年秋季到冬季之间举行,该祭祀活动遗留有室町时期的艺术特征,深受当地居民重视。20世纪70年代,花祭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现在,花祭也面临着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问题。考察花祭当前的保护现状,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运作情况。通过观察日本社会不同群体对花祭的研究与保护的参与乃至利用,我们能深入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三江侗族纹饰的创新与现代化技术在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2020-06-01
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加以重视。人们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发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知识产权的一种保护,民族服饰的设计理念以及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都是现代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的。本文针对三江侗族服饰文化进行探讨,分析纹饰创新与现代化技术在包装中的应用。
-
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折射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是我们后人研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永久地消失.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在总结了非遗保护的方式后,提出利用新媒体技术保护非遗的策略,借以创新非遗保护的手段和途径,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力度.
-
论以非物质文化在古民居改造中的设计应用——以邵阳市花桥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是人们世代创造、传承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花桥村是拥有自己独特民俗文化的美丽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荡漾在悠悠华夏中。让更多人感知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运用遗留下的古民居进行改造,打造体验型民宿。还原在地体验。唤起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将民俗文化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用最淳朴自然的民俗文化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的。也希望人们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重视。
-
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2020-06-01
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非遗资源闲置、重视度不够、建设不均衡、缺乏统一标准以及统筹规划等问题。为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赣州市18个市、县级地区的资源现状、数据库地区分布现状及数据库网站栏目设置现状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而对赣州市非遗数据库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推动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进一个台阶。
-
虚拟现实视域下的豫西南非遗文化保护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遗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精神遗产".豫西南的非遗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特性和民族性精神.文章基于非遗文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流变性与综合性,探讨构建豫西南非遗文化发展与建设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及豫西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旨在促进豫西南地区的经济、 文化双发展.
-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侗锦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各民族人民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文化遗产。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产学研活动,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才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