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例 2020-06-01
纪录片将画面、声音、解说统一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它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手工艺或者艺术表演形式本身,还有非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本文将以央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
“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以苗族银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工匠精神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能力。在当今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趋势下,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本文以苗族银饰为例,探讨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培育“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路径。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艺术传承的代表,在生生不息的文化艺术中经久相传,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非遗的传承土壤迅速流失,它的根基在发生着动摇.本文旨在多方位深层次创新其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模式,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智慧结晶,非遗校园传承是实现非遗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该文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采用发放问卷、座谈等调研方式,了解宜昌市高职院校非遗校园传承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问题,从行业引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以构建高职文教结合的育人环境。
-
非遗进校园实践研究 ——以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2020-06-01
为有效开展整体性保护工作,做到见物见人见生活,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推进整体性保护过程中狠抓非遗进校园传承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
-
对非遗湘绣的保护与产品创新设计的探究 2020-06-01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的保护与产品创新设计的意义入手,结合现阶段非遗湘绣保护与产品设计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湘绣产品创新设计的有效措施进行适当讨论,以期为我国非遗湘绣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沭乡柳韵织绣锦,非遗课程民俗新 2020-06-01
千年古县临沭,文化厚重,历史久远。临沭柳编始于隋唐,历史悠久,品质优秀,品相万千,素有"中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说法。临沭柳编还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沭也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为了传承柳编文化,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于2014年开始对柳编教育进行探索,依据地域特色构建柳编校本课程,开发柳编校本教材,邀请当地柳编艺人面对面传授柳编技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使柳编这项非遗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
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以新疆4批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测算非遗分布均衡程度,探讨非遗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非遗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数量比南疆多;类型上以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为主,传统戏剧和医药比较稀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除了文化自身特点以外,受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本文提出从政府、社会人群、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等角度做出相应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