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校园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技能培养实践——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校园文化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对陇南市徽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化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探索如何从文化教育传承入手,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探索有效的途径。
-
从文化价值角度论缂丝的艺术特色 2020-06-01
缂丝不仅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遗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缂丝这项织造技艺也被熟知,但有关缂丝的实际传承问题还没有解决,对缂丝的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本文从缂丝的历史变迁、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当代价值和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梳理,为缂丝在当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他的理解已接近非遗本质 2020-06-01
近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公开发售。该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倾力奉献。它的出版为中国非遗研究领域驱走了冬的迷茫,带来了春的讯息。文集共分九章,凝聚了苑利十多年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心血,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苑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学术厚度。
-
“燕京八绝”传承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燕京八绝”是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目前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师技艺与工匠精神也难以延续。本文从“燕京八绝”的传承现状入手,分析了非遗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市场规划及职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为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
何明之『明』 2020-06-01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重要奠基者,苑利先生除了从事非遗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的精研,还有丰富的田野经验。长期的读书和行路功夫,使其研究深入浅出,融学理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冶。可以说,《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既有理论的深度,又饱含乡土深情,在文化快餐化当道的今天,苑利对于非遗的敏感度和认知力绝非一般在故纸堆里讨生活
-
记忆里的柴沟堡熏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听上去颇有点高大上的名词儿其实离我们老百姓并不遥远,衣食住行里就有不少是"非遗"项目.特别是那些"非遗"美食,不仅是传统,是文化,更因其食用过程与饮食者的生活交织缠绕在一起,成了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我而言,记忆里印象最深的"非遗"美食是柴沟堡熏肉.
-
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 2020-06-01
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山东地区有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探析山东地区的传统音乐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解释其文化属性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戏曲项目依托民俗活动保持生存活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山东人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影像传播因其具有生动性、故事性等特点,已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方式。随着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及受众范围的扩大,非遗的影像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缺乏管理、传播内容单一、传播对象针对性不强、传播效果不明晰等问题,需要采取依托政府强化传播主体、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等策略,来提升非遗影像传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