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2020-06-01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占据一定分量,我们可以借此开展对未来民俗学学科面向的探索。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本文阐述了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又从产业创新、非遗旅游区域综合景观、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耦合、体验式经济、全媒体传播和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六个方面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

  •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析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过程中,基层县市(区)承担着重要角色。正确的保护工作理念、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措施,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前人积累的保护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保护工作实践,将适合于基层应用的五类保护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基层应用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五类保护模式,选择、借鉴和创新最完美、最科学的保护模式,最终实现非遗项目保护的初衷和目标。

  • 基于智慧教学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教学日益成熟,在校园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我国精神文化教育,特别是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本文从智慧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有效的实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齐鲁文化传承"工程的开展,促进山东文化的繁荣。

  • 弘扬地方非遗文化 ——“打莲响”走进校本课堂实践研究 2020-06-01

    现阶段艺术素养水平是一个学校综合水平的外在体现,打莲响逐渐在九堡民间流传开来,演化成了当地的一项表演艺术。2014年,"打莲响"作为传统舞蹈列入了杭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传承人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很多的"非遗"项目面临着要失传的风险。那么怎样让"非遗"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并且一代代的继承下去,这就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学校的时候抓起。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在校园的传承模式正式被提出。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点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寻求艺术教学新的突破,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寻求让"打莲响"进课堂,全面铺开,让孩子了解"打莲响"非遗文化,努力建立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 高职院校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泸州非遗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探索一条新的传承模式使这一"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高职院校的非遗课程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创新之路。

  • 高职院校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泸州非遗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探索一条新的传承模式使这一"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高职院校的非遗课程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创新之路。

  • 新媒体语境下什邡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四川什邡是著名的晾晒烟生产基地,晾晒烟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其传统晾晒技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随着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农民思维意识转变,什邡烟草种植面积急剧下降,晾晒烟传统技艺也日渐落寞,为了传承和保护晾晒烟传统技艺,实现传统晒烟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什邡晾晒烟传统技艺传承的现状,需要从新媒体视角探究什邡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推广方式和品牌塑造,促进什邡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