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及精神价值蕴含其中,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探究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可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遗,同时对实现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活人,具有活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文章通过分析非遗传人的特征、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的几种悖论,提出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种途径。

  • 创新非遗传承的传播路径 ——以东莞非遗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2014年开始,东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新路径,市非遗保护中心提出的"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至今已经第六个年头.笔者历经活动策划、实施、提升与推广,不断创新扩宽传承路径,不断激活社会资源参与其中,使得该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有益教育界与文化界的品牌活动,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系列创新做法与成效,总结经验与深入思考,为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

  •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其传承的最终目标是让其回归民众的生活。以立法形式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立法过程中与现实不符的部分,以乐观而富于现实可操作性的思维不断优化立法,是非遗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而在广大民众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觉了解和深入认识的现状之下,传播普及可以视为传承的前站。

  • 北京市非遗项目意拳的历史成因与传承发展 2020-06-01

    为了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意拳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促进其在当前环境的传承发展,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意拳历史的流源及发展、意拳本身的价值、保护传承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同时吸取西方搏击的训练方法,加上王芗斋自身的领悟,使得意拳得以产生。意拳消除了繁琐的套路,对武术的时代性创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意拳具有技击防卫、健身养生、文化传承等价值功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意拳的家庭、师徒和社会组织传承存在不足,限制了意拳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建立专门研究意拳的机构,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传承人的选材,加强宣传力度,推动意拳非遗活动进校园、进警营和各大传统武术比赛,在保留自身的的特点基础上加以创新,扩大社会参与人群。

  • 浅谈地方艺术类“非遗”的高校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孝感艺术类非遗的现状,分析了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非遗传承视角下合唱活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与思考——以山东管理学院合唱团为例 2020-06-01

    将合唱实践活动融入非遗元素,并且从中提炼出更多宝贵而又丰富的教育精华成为了我们高校音乐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合唱实践活动来助力,山东管理学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非遗项目传习、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合唱实践是一种功能性非常突出,并能够极好的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艺术活动。所以合唱实践活动不仅对于非遗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校园文化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楚绣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精髓在漫长的时间里,产生不同程度的流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资源的整合迫在眉睫,前者需要稳定的教育体系予以传承的实现,后者需要吸纳传统工艺的技艺、审美及文化内涵。课题采纳布鲁纳的编码系统和知识结构理论及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作为支撑,探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刺绣工艺美术的融合,构建“四步”式教学模式: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二、分解“非遗”要素,将其转化到教学课程中;三、构建实践平台;四、设置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