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更替、多元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存续危机。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能够使其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基于对儿童认知特征、信息使用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形式上可以采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交互式阅读资源,线上学习平台,移动端应用软件,互动式网络视频和传承空间的数字化辅助资源等形式;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上可以采取原生地传承,学校或传承基地传承,社区传承,博物馆传承,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传承等路径。

  • 从舞剧《醒·狮》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舞剧《醒·狮》集民俗、民间舞蹈、南拳、醒狮、木鱼说唱等广东代表性的"非遗"为一体,用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和现代创作技法让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融合,以高品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艺术转化。本文对舞剧《醒·狮》的技艺表现、制作设计、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传统"非遗"如何在当下实现传承与创新。

  • 茶在非遗中的定位 2020-06-01

    我对非遗与茶的关注与实践,是从2007年初进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时开始的。这些年来参与了一些非遗与茶的工作,主要在国家与省两级层面上培训茶技艺的非遗人群。在此工作中,逐渐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那便是关于茶在非遗领域里的定位。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 非遗视角下高校传承与保护寒地黑土艺术的有效策略 2020-06-01

    地方高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寒地艺术的形式与现状,其次对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非遗提出了新的思路,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通过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遗”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非遗”学科,组建社团和营造校园氛围、编写适当的”非遗课程”教材多方面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 非遗文化融入快递包装设计的挑战与对策 ——以安徽宣纸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式是研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一项重要任务,探讨非物质文化从"博物馆式"向"活态"传承转变的具体方法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安徽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一方面可通过提取非遗文化元素,从而对快递包装进行包装设计,经过包裹的形式被广泛传递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构建非遗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认识和理解,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真正达到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非遗文化元素在快递包装盒上的应用设计为快递包装品牌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通过重塑品牌理念和包装设计具体方案,最终达到区别于其他快递品牌的品牌化,创造新的快递品牌趋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艺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分析 2020-06-01

    侗锦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传统观念与固有模式的束缚,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并不突出,但侗锦艺术本身是具有较高独特性的传统文化,其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仍旧受到较多关注。本文以侗锦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促进侗锦艺术发展传承的主要措施。“一坊双师”可以是一个工作坊内的非遗大师和教学名师合作,也可以是民间技术大师和专业教师合作。

  • 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证研究 ——以百色学院为个案 2020-06-0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以百色学院为个案,根据近年来的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在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上的资源优势、相关举措和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发展设想与工作建议。

  • 时尚雄安 2020-06-01

    传统与时尚碰撞,设计与文化相融,一曲非遗之歌在白洋淀唱响。"大鹏负日把神翅展,迦陵仙鸟舞蹁跹。"9月17日晚,一曲经典而华美的《天女散花》京剧选段拉开了锦绣中华·时尚雄安盛典暨颁奖晚会的大幕,100余套承载着非遗传承的精美华服在雄安时尚一号秀场重磅亮相,演绎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时尚盛宴。在本场大秀中,设计师于丹和屈汀南以中国传统宫廷的花丝、粉彩技艺为灵感,采用分别于2014年和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京绣和广绣的手法去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