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责任与情怀: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构建思考 2020-06-01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 摄影对德宏傣族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保护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傣族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傣族民间艺术瑰宝成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且逐渐得到保护。本文旨通过讨论纪实摄影在云南德宏傣族民间剪纸传承保护过程中作用及价值体现,对纪实摄影与傣族剪纸艺术之间关系进行简要分析,肯定纪实摄影在"非遗"传承和唤起人们关注与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民宿设计的结合——以成都市周边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代表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诉求。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艺术魅力,并且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策略探析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非遗的文化、精神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需要遵循非遗的传承规律。生产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洛阳市非遗商业开发的两种重要途径。唐三彩制作技艺和青铜制作技艺由于与当今人们的审美生活紧密相连,可以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在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可建立非遗主题公园和让旅客体验寺庙生活,为游客提供深刻的情感体验。

  • 苏州泥塑艺术融入中小学美育传承研究 ——以“狮陶坊”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为例 2020-06-01

    苏州泥塑历史悠久,造型和色彩风格独特,具有显著的苏州地域文化特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它的延续、发展多是家族继承,形式和传播已近瓶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于其对文化超强的融合与渗透,使得其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面临文化断裂的危机,这也正是非遗文化传承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工作的剖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并通过学校美育寻找对策,提出建议。

  • “文化+非遗”下的金坛刻纸活态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精华,做好活态传承与推广显得尤为关键。金坛刻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独特艺术性。为了让古老的艺术得以弘扬,传承与推广是根本手段。文章从"文化+非遗"视角出发,对金坛刻纸的"生存"现状展开调查,发现金坛刻纸的实用性功能正在锐减、传承方式变革和传承断层问题存在,要通过对金坛刻纸活态传承与推广,制定可行性策略,为金坛刻纸的长远发展服务。

  • 公共艺术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实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为地方文化重塑和文化遗产传承创造了新的条件。公共艺术和非遗分属不同范畴,公共艺术是公众能够参与的艺术项目,而非遗是依靠传承人世代延续的文化,因此两者在结构、"公共性"与"在地性"等方面有许多异同之处。本文旨在厘清这些异同,以便更好利用公共艺术的特质激发非遗传承和创新的"生命力"。

  • 浅谈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0-06-01

    潮州文化历史悠久,兼具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和地域特色,经随历史的积淀,潮州文化养育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生活、个性、审美的集中体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了解当地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为了深入探究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背景下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状况,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潮韵队在暑期三下乡期间通过实地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展览馆和发布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潮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越加盛行,一方面,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新媒体与市场高质量的运营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非遗自身的制约因素以及快餐文化盛行下受众不广、市场压缩等问题也给非遗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