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是遗产研究的重要领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核心子库和CSSCI子库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分析工具进行机构合作网络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借助Carrot软件进行主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目前有下降的趋势;高产出的机构较多,但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在该领域有少数机构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高产出作者较多,高产出和高突显性作者一致性较高,但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固的学术团队;高频关键词和高突显性关键词一致性较高,保护自始至终是非遗研究的主旋律,目前非遗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等方面。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基于尤溪南芹小腔戏的个案分析 2020-06-01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的记忆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因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基于此,我作为一名基层非遗工作人员,在本次研究中就结合我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溪南芹小腔戏的保护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希望能对今后类似项目的保护提供一些有效的保护理念。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路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及弘扬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实现非遗可持续传承的关键在青少年,学校教育无疑是青少年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可以从部门合作、课堂教育、传承基地和传习馆(所)、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网络宣传、建立法规条例等六个方面探究非遗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 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途径及存在问题 ——以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 2020-06-01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年来开展非遗进中小学实践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校园内的传承背景、现状与意义,提出了校园传承重要性及途径的几点思考。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介绍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及原则,结合启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从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保护与传承的五项策略,提出要强化政府扶持与引导,强化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强化品牌意识,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强化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互联网+”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进行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路径和方法 ,以期形成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局面。

  • 中原地区非遗文化旅游IP的开发策略 2020-06-01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趋于危险的边缘,深层原因是其内容表达、形态构成、审美风格等未能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体系。而产业大融合趋势下,IP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文化旅游IP作为新的文化形式,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借助IP这一全新的综合商业模式进行链接创新,在研究非遗旅游文化IP自身特质的基础上,利用中原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促进其与旅游产品间的转化,对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当代民俗影像中的本真性话语 2020-06-01

    当代民族志影像中的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由特定话语的表征、编码而呈现出来的。本真性则是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话语,民俗或非遗是作为本真生活的意象而被发现、表现的。表征不同于自然的传承,而是以一种自反的形态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应对。这种现实即是现代以来都市大众所遭遇的文化异化,民俗寄托着他们对非异化生存的向往和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