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秉传承之志灌溉非遗之花 以德育为旗传递文创之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传承价值极为重要,因而在小学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的因素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小学生时代》是一本深受学生喜欢的杂志,通过对《小学生时代》的导读,让学生在书中了解生活,让学生在阅读改进和改善的道德观念。本案例就是笔者针对《小学生时代》的导读,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让非遗文化在德育活动中得到传承。

  • 苏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匠技艺”与室内设计的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遗中的工匠技艺与室内设计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技艺的再现,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研究,为室内设计注入文化灵魂,从而提升设计品质。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提升传统技艺的认知度,同时开发传统技艺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方法,从而挖掘传统技艺的精髓为提高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性提供理论支持。

  • 非遗保护视域下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蜡染技艺,它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尽管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非遗的原真性缺失、传承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足、外界过度干预下造成的"保护性破坏",以及人们的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遭受冲击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 丝绸之路国内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格局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其空间分布显现了文化的地域分布与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针对丝绸之路国内段,采用自下至上的标点方法,针对确切的“非遗”点,遵循“整体特征——区域分划——局部特征”的逻辑,创新将CV指数、Ripley’K指数、空间热点探测以及空间聚集分形维数的空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定量测评研究区“非遗”空间分布总体聚集特征,测定最大聚集的空间尺度,探测空间分布的热点地区,显现出研究区“非遗”空间分布的四种典型格局。本研究也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系统方法,为研究区的文化地理分类与文化景观发生研究提供了基础。

  •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定位 2020-06-01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留下来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它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高校图书馆作为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科研服务部门,文化传播的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参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认识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和优势,找准角色定位,努力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 2020-06-01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在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不停发展改变,存活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例外。所有“非遗”都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所谓动态意味着它不仅与历史有关,与现当代有关,还应该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有关。另外,从整体论看,既要将非遗放在动态的时间维度中来理解,也要将其放在复杂的杜会空间中来审视,看到它是后现代社会和知识化社会的产物,不仅是被保护的“遗产”,还是参与新的社会建构的“资源”。人类社会从开发自然资源时代转向开发“人文资源”时代,与人文资源紧密相连的“非遗”正体现出其未来性的重要价值。

  • 非遗视角下对于黄梅挑花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地区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技术.作为一项国家重点保护的非遗对象,它具有古朴典雅的图案设计、纷繁复杂的纹饰编织、色彩清晰绚丽的特点.黄梅挑花的图案,色彩彰显着鲜明的崇凤文化和巫文化.这与黄梅挑花诞生于楚地,深受楚文化影响有关.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一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 以“安塞腰鼓”为例探讨民间舞蹈的艺术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从文学到艺术再到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可窥见我国政策风向引导一批学者从民族主义出发,积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人借以政治倾向做一些既得利益的事情。虽然很多民间舞蹈从地下走到地上,被广大群众所知晓甚至参与其中,但非物质文化舞蹈遗产从本土生态环境渐渐走出来,走上舞台,进入活动表演,而更多的是趋于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发展趋势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是利是弊应给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