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区域性大学的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掌握较多的学术、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点,与政府部门协同创新,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加大应用性研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
“非遗”地方高校教育传承:价值、路径与方法 ——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教育传承,在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层面上,对于学生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地方高校非遗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是多元的,主要有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多彩课堂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建设。
-
论21世纪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是二十一世纪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基本分析视角,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到国内外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滇海虞衡志》的文献价值及利用 2020-06-01
《滇海虞衡志》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方志,记述了贝叶经制作、造纸、玉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农耕、生产、节庆等民俗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为非遗保存提供了良好范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为非遗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补充,可以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药品食品生产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
将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本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如何将石家庄非遗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中,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对外传播。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分布特征及成因 2020-06-01
通过对吉林省政府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统计和分析,与国家和其他各省比较,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类型结构,还是地域分布、民族分布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类型结构方面,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四个梯队: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属于第一梯队;传统美术和民俗类次之,属于第二梯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数量接近,都在20~30项之间,属于第三梯队;曲艺和传统戏剧数量最少。在地域分布方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中部和中西部,在这种带状空间分布特征下,又呈现以部分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组团状集聚分布特征,且不同类型非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但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呈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影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地域和民族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民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2020-06-01
运用AHP法和专家打分法对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治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较好,其中长治县、长子县、襄垣县、沁源县、城区、潞城市开发潜力优于其他区域,适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黎城县、平顺县、沁县开发潜力居中,可以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屯留县、壶关县、武乡县、郊区开发潜力较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及其营销技巧 2020-06-01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非遗产业化经营在保护传承中的经验,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可行性路径及营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