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视野下粤北瑶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新时期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中为了扩大粤北瑶族民歌影响范围,更好地展出其独有的特色,则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并将具体的研究工作落实到位,促使瑶族民歌能够保留下去,避免其潜在应用价值、非遗保护效果等受到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非遗视野下粤北瑶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系统阐述,以便实现其长效发展。

  • 基于大学生公益活动视阈下的非遗传承研究 ——以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为例 2020-06-01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也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经过政府、民间团体及新一代传承人的保护、创新,凤翔木版年画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面临“影响力小”“传承受众少”“难以销售”等难题;同时我们发现,在当今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中,支农支教募捐等活动占绝大多数,很少有关于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志愿者活动。故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关于非遗文化的兴趣程度、价值认可、及公益活动的参与方向论证和陕西宝鸡凤翔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过程探究,构建一种“大学生——公益活动——非遗传承”模式,探索解决现今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对嘉兴龙翔号花烛的文化创新 2020-06-01

    龙翔号花烛作为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百年。本文拟将其与互联网思维对标,进而探讨龙翔号的当代传承。互联网思维模式对"非遗"的文化创新,试图寻找有效途径给"非遗"注入时代元素,使其具有时代性。互联网思维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而"非遗"是中国文化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其中文化的精深度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理清在传承中哪些是不可或缺的,与互联网思维结合中考量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从容面对这一时代课题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IP创新案例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土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非遗IP创新可促进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本文结合非遗IP创新实际案例,通过对非遗IP创新类型及特点的分析总结,对“一带一路”非遗IP的创新开发与创造转化进行探索。

  • 以京绣文创产品开发推动非遗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传承与研究 2020-06-01

    将非遗传承融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来,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在高等院校的传承之路,符合国家对应用型大学办学要求和非遗保护需求,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索出适应现代教学的传承模式.本文基于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产业化转型经验,以高校教学视角,以京绣依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现代教学实验和文创产品开发为例,对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行阐述.

  • 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存续研究 2020-06-01

    为了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实际存续状态,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申遗后,地术拳依托宗师故地,进行整体性保护;聚力各地术拳社会组织,成立地术拳委员会;培育良好的传承氛围,群体的习练热情高涨;对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整合传播媒介。但地术拳仍面临青年一代的传承危机。建议:应本着留存技艺文化基因,地术拳文化融入村落发展规划,培养区域传承群体;依托旅游展演,整体性保护形成特色区域;对接市场经济发展,嵌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销分析——以宣纸在抖音平台的宣传为例 2020-06-01

    随着各种新兴产业的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有些甚至因为一代老手艺人的逝世而濒临消失.然而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新媒体营销尤其是短视频营销大放异彩,这在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同时对非遗进行了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宣纸为例基于SWOT分析浅谈其在抖音平台中的营销策略.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与开发 2020-06-0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化,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及独特的资源优势,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珍贵的文化资源,其中当以丝绸之路最为出名,是历史文化的代表,它具有一定的精神性和文化性,通过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族、区域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汇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新疆非遗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从而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再设计、市场化,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势转化与开发。本文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与开发进行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