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浅谈“工匠精神”在“非遗”保护中的传承—以确山铁花为例 2020-06-01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以国家级非遗确山铁花为例,探究“工匠精神”内涵,梳理发展现状与潜力,探讨如何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确利用国家社会资源,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 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 2020-06-01

    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成效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出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教师将公共艺术教学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促进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校要积极参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丰富多彩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但能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保护非遗、促进地方文化建设。

  • 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的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积累创造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灿烂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但由于非遗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许多非遗尽管保留到了今天,仍无法有效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承遇到了阻碍。自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复杂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宣传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文化主要是通过形象、体态、声音、语言等方式来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本文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困难的问题,从动画技术角度着手,详细地探讨了动画宣传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必要性和主要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宣传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 关于河南皮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皮雕技艺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的复古工艺,历经千年流变,以其工美而兼具钝感的独特魅力,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匠人的共同诉求,皮雕技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与开拓为着眼点,主要从技艺价值、非遗内涵和创新发展三个角度探析皮雕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皮雕技艺为例,管窥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程,把握时代脉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飞跃。

  • 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见表达。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享有一定的国内外知名度,资源类型与空间组合度高。其旅游开发,既有利于为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群众基础和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扬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需在活态传承、原真展示的原则下,选择多样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展览和推介活动回眸 2020-06-01

    2019年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第七届非遗节")在成都非遗博览园拉开序幕。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开展了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830余场。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上演了一场有颜值、有价值、有力量、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

  •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全市非遗呈集聚分布形态,东南多,西北少,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地区分布不均衡;太原市非遗集中分布两主核心区和一次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分布重心不同,传统技艺类集聚分布最明显,民俗类次之。太原市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非遗开发模式不同,要针对数量较多的非遗进行重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