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唱响古韵牛灯戏 2020-06-01

    非遗牛灯戏,传唱六百年“他那里蝉鸟叫做窝,我这里忙:时耕种”……近日,安徽省安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戏传人汪传杰正忙着整理道具。而他一开口,牛灯戏古朴悠远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

  • 第十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名录 2020-06-01

    01京剧(世界级非遗项目)。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从非遗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的范式转换 2020-06-01

    1949年以来,节日研究大部分在断代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大集成"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详细展现,本身就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在其中。"十大集成"在进行过程中,节日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并且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越来越深的影响。但在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节日研究就处在了"非遗观念"和《意见》的双重约束下,之后中国传统节日研究何去何从,这成为一个问题。

  • 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之考核管理刍议 2020-06-01

    笔者经过近3年的摸索,累积了部分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的实操经验,本文拟对非遗制作技艺进入课堂教学的考核管理问题提供部分可参考建议。课程预期教学效果笔者与同事将面塑非遗项目引进课堂,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传承人展示技艺,而是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相应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 漫游“非遗”,脑洞大开 2020-06-01

    截至2016年,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昆曲、古琴艺术、京剧,还有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都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本期我们将带你遍览瑰丽珍玩,尝鲜休闲游戏,从中国传统延展到"一带一路",从"非遗"的工艺诠释到科学的密码解读,苏

  • 发挥高校优势 践行非遗保护 2020-06-01

    据统计,自2015年5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启动以来,截至2019年3月,全国各参与院校累计已举办各种研培班630期,培训学员26608人次。加上各省开展的延伸培训,研培计划共计覆盖非遗传承人群约9.5万人次。高校是研培计划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的主体,凭借其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地域优势等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研培计划之后,为提高传统工艺产

  •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 2020-06-01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料翻译、对外宣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加强非遗的外宣英译研究有利于促进陕西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鉴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语料的文化异质性、独特性、区域性、活态性特点,译者应在异化、归化理论的指导下有选择地采用音译与直译相结合、直译与注释相结合、音译与注释相结合、意译的翻译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实践浅论 2020-06-01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中医认知与实践体系、高商品率及巨大产业价值而呈现出复杂的价值面向,因而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本文将梳理新会陈皮制作技艺在非遗文化保护框架中所主导的延伸陈皮产业链条、强调集群发展、产学研结合、丰富参与主体等措施,探索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点,跨界与创新的可能,以及多部门联动功能的实现,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提供有益经验与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