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 ——以磨皮花鼓舞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协调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间的关系,可以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二者间的可持续循环。文章以磨皮村非遗磨皮花鼓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分析了磨皮花鼓舞的保护及旅游现状,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综合利用多种旅游资源、逐步形成成熟商业模式以及深度发掘非遗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化路径,以推动磨皮花鼓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 2020-06-01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旅游开发正在向体验旅游开发转变。本文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体验式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的区别着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的路径与方法。针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的开发策略:实现从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的转变、依据"非遗"特色编制主题产品谱系、根据体验维度影响作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体验质量、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
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食旅游开发 2020-06-01
作为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影响深远。传承与保护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川菜传统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开发川菜美食旅游,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川菜美食旅游的品牌化、国际化。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2020-06-01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区域分布、区位商和时序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县(区)级别结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类型为主;②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化程度不一,形成"三团两轴"的空间分布;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④非遗资源密集区为定西市和甘南州,而旅游资源密集区为天水市和酒泉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不协调,可对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采用主导模式和辅助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外宣翻译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发展、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文化对外输出的理想渠道。我们应该积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并完善其体系,从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文章结合课题项目组对湖北省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湖北省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发展途径提供参考。
-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以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赋存状况,分析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开发策略,为开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提供借鉴
-
从文旅融合看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正如"诗与远方"一样,两者的有效融合,将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极。南通地处长三角,人文荟萃,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传承与保护还处于浅层阶段。文旅融合背景下,梳理南通的非遗文化资源,以融合开发视角,因地制宜,提出互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