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以各地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
非遗项目 『跳花棚』进校园 2020-06-01
跳花棚,一种民族舞蹈,以戴面具为标志,属于傩舞的一种,表达驱邪除恶、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主题.明朝末年,由福建传入化州官桥长尾公村和卷塘尾村,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日渐式微.八十年代末,经化州市知名舞蹈家和音乐家张振谦先生发掘、抢救、传承, 2011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舞蹈由于其口传身授的传承特性,因此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可能意味着一种舞蹈的灭绝,意味着一笔文化财产的遗失.作为非遗"跳花棚"第六代传承人,我积极推动"跳花棚"舞蹈进校园,使其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
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体育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作为我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校园传承开展投入了一定的物力人力及政策支持,但校园传承的规模及效果尚未达到预期。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的路径研究 ——基于怀化市部分中学初中生调查结果 2020-06-01
怀化市初中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普遍比较喜爱当地的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较强且参与保护的意识较高,但是认知普遍有待加强。该文提出以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为切入点,以课堂为载体,开发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将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同时提出应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作用。
-
非遗保护视角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 ——以莫家拳为例 2020-06-01
莫家拳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一类传统武术形式,东莞莫家拳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处于凋敝之势,为了实现东莞莫家拳的再度辉煌,让其成为东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东莞市有必要加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莫家拳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传承和发展。主要就非遗保护视觉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莫家拳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非遗文化马勺脸谱校园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非遗项目“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 2020-06-01
非遗校园传承模式有:一是活态传承;二是文化创新;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是中国最早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民间节日,笔者所在学校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校园传承保护,并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位一体"非遗+"校园传承模式,在强化育人环境、凸显专业特色、扩大传承推广等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2020-06-01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现在比较推崇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案,在非遗进入校园后,可唤醒学生的民族记忆,可建立文化认同感,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非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还可帮助学生形成保护非遗的观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可提高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效果。本文简单阐述非遗进校园、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