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生态翻译关照下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2020-06-01

    楚雄彝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其外宣翻译比较薄弱,通过梳理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况,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民间文学类、传统节日类、表演艺术类、空间类等非遗项目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的英译提出翻译策略和建议。面对彝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生态的不同程度的制约,译者除了关注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之外,还应该关注彝语生态,保留源语的生态环境和民族特质,保留彝族的韵味和魅力,使得彝族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保留并转换到英译版本中,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 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遗保护工作中,基层地区工作是重点和难点。基于该情况,笔者根据自己经历,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传承进行简单阐述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溯源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如下定义:被各社区、群体

  •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个案研究* ——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拥有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其中手工艺非遗因为机器工业时代的背景,市场被严重挤缩。笔者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为手工艺非遗的法律保护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

  •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 2020-06-01

    由于大运河沿线遗产数量和类型众多、文化资源庞杂而分散,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具有高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概念界定模糊、保护方式传统、文化内涵阐释不足、开发手段单一且层次偏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深度挖掘非遗资源的精神内涵,并推动资源整合与创意转化等具体策略。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及其人地关系响应机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北省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河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人地关系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及杂技与竞技类居多.在形成时间上,多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地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晶,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印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 虚实之间:“非遗”开发中认知误区与市场困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困境与人们对"非遗"的认知误区直接相关。"虚实相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文化"和"资源"两个视角去思考,才更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为"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种不同的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境是既能保持"非遗"的"虚",又能成就它的"实",这也是"非遗"市场化生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非遗"既要坚持"虚"的本质,又要满足消费者"实"的诉求,在"虚实相生"中,破茧成蝶,绽放出持久的魅力。

  •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以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赋存状况,分析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开发策略,为开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提供借鉴

  • 隆昌夏布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融合探究 2020-06-01

    隆昌夏布在当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对丰富高校的地方课程教学资源库、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隆昌市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为切入点,围绕隆昌夏布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相关性、创新教学方法的融入、课程教学效果及改进措施分析、"非遗进课堂"对高校美术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探究,进一步挖掘隆昌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启蒙教育价值和艺术教育价值,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