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调研 ——以古琴为例* 2020-06-01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古琴为例对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对于非遗古琴保存与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馆藏资源和读者资源,最主要途径在于保存文档资料和保存音视频资料。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上述优势及途径,改进不足,积极推进非遗古琴的保存与传播。
-
“永兴坊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下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做了介绍,梳理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重点指出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思路下,"永兴坊模式"从开创文化扶贫新模式、非遗传承新做法、文化活化新典范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做的成功探索和启示。
-
张家港市文化馆原创非遗类微信表情包文化价值初探 2020-06-01
面对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职能,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新使命、新担当,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创新推出"东东方方玩转非遗"微信表情包。本文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文化产品深层文化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探析* ——以桦树皮画为例 2020-06-01
桦树皮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北方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底蕴的瑰宝之一,象征着黑龙江人民的精神图腾与文化支柱,见证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远的民族精神,对它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一的纸质媒介跃入智能手机终端,传播效率由低下的印刷品跃入了对于新闻的高效实时感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本文阐述了当前桦树皮画的基本现状,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策略:一是通过新媒体能够扩大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建立健全非遗数字化档案与系统化传承机制、三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运用浸入式AR与VR人机交互技术,打造"视听感"一体的非遗数据库
-
浅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 2020-06-0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动态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农民的收入,而农业的种植技艺和生长加工工艺也将会成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性农作物种植技术和传统手法,如广西北部湾的海水稻,淮安的稻田养蟹、盱眙龙虾等,都可称为地区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于对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在保护与开发层面上仍有欠缺和不足。对此,该文就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通过以案例形式分析当前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农业非遗的有效开发,同时发挥其较高的作用与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展示与运营策略探析——以中国泥人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在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为非遗保护工作和旅游行业创造了时代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旅融合下游客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如何发挥非遗馆的作用关系到游客的文化休闲质量,也关系到非遗保护与非遗致用生活的成效。本文以中国泥人博物馆为例,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场馆现状,并以三个维度剖析现状缘由,最后从游客参观和内容传播方式、展示理念和语境建构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性地思考。以期通过研究探寻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馆展示理念与运营优化路径。
-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分类问题研究 2020-06-01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把南通地区125项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一方面没有遵循教育部学科的分类方法,没有把艺术类项目归为一类;另一方面没有严格区分艺术类与非艺术类、艺术类与技术类,造成了一些项目存在学科层级上的交叉。因此,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艺术类与非艺术类、艺术类与技术类的分类既需要有恰当的理论作为支撑,也不能违背国家学科分类的标准。
-
社群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传承的实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明传承。金华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金华的非遗传承面临严重挑战,文章分析了金华非遗传承的现状及问题,探究其影响因素,并构建"互联网+"手段集聚社群,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商业化开发,希望能对其他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