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创新驱动视野下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策初探* 2020-06-01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人才对区域文化品牌的打造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培养美术类非遗知识产权人才便成为了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但是,美术类非遗知识产权人才素质一直以来却不尽如人意。优秀的美术类非遗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培养美术专业素养、多元化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等多方面素质。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 基于“根文化”挖掘思维下的山东省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2020-06-0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县域特色明 显,但非遗产的传承、宣传与保护是个案式、片段化的,是 “抓大放小”,忽略了特色县域文化(根文化)的挖掘。笔 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以县域 为单元进行“根文化”的挖掘,挖掘乡土本色和地域文化特 色;“根文化”的挖掘,需要注重历史传统和时代发展,通 过具体的事、物,以新颖的形式展示时代的风貌,把地域文 化、人文情愫、朴素哲理沉淀到人们的心灵底处,使人能有 所体悟。在“根文化”挖掘的思维下指导下,从非遗传承人 内涵的扩大、非遗的生产性传承的基础(民众的自爱、自珍 与自参与)、非遗传承的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对山东省县域非 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思索,提出看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

  • 本土非遗“肥东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将结合市级立项课题《非遗"洋蛇灯"在中大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对洋蛇灯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对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家长、幼儿和幼儿园三个角度提出教育对策,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 ——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通过挖掘和整理其劳作、声调背后的艺术本质、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分析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山东长岛渔家号子如何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发展:关系与路径* 2020-06-01

    文章对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全民健身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广度和实用方向发展;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能够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和转化为重要的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该从"开展项目、保护手段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以融入全民健身发展体系,对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采取健身开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 文化交往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 2020-06-01

    在中外文化交往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不仅对内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外也成为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重要窗口。如何进一步发挥非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是一个值得学界持续并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已经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但是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还需要侧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属性来增进跨文化理解;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来拓宽非遗海外传播路径以及发展跨界思维延展非遗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