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研究“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对传承文化血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针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方法。通过增强保护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增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文化力量。

  •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倡的保护方式,它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生产性保护的案例,试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 川粤非物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蜀风雅韵”与“粤韵风华” 2020-06-01

    地方戏剧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和粤剧均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基于传播学理论的"7W"模式,对川剧和粤剧在传播目的、环境、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7个维度的传播学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广东非遗传播可借鉴"蜀风雅韵"进行川剧传播的做法,强调以展示和传播为目的进行节目设计和演出;增加以沟通为目的的非遗双语介绍;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

  • 非遗传承视角下山西晋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2020-06-01

    本文结合现阶段山西晋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与开发,着眼于旅游品牌创新研究领域,对如何将晋南地区非遗文化进行创意转化,进而形成有晋南非遗特色的品牌进行简要分析。

  • “化石型”非遗博物馆与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以社渚傩博物馆为个案 2020-06-01

    现代性的背景使得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条件以及传承动力,这类"化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失去了"原生态""活态"属性,仍然能在当下乡村旅游建设热潮中,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形式获得再生。作为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本,地方非遗博物馆通过物品展示、非遗表演等获得"表演性真实",既能加强地方族群对自我地缘、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向游客深描了地方历史"传统—现代"动态变迁过程。作为旅游公共空间的非遗博物馆是能转换为旅游经济利益的文化景观,以满足社区经济发展的合理诉求。社渚傩博物馆是"化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的个案之一,以其视觉化、开放化、公共化与景观化,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建构起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文化公共空间。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即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内非遗项目众多,做好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从江苏省内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出发,就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系统优化,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角度着手,精准定位问题。通过强化宣传、资金保障、传承路径优化以及制度保障等方法,为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 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廉政教育功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表现形式被大众认可、历代传承,其中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尤其受众广泛、影响深远。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其教育和传播要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廉政教育的社会基础,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戏剧曲艺类非遗所蕴含的廉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其面向区域性大众化的廉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