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本文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以期为郴州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饮食类非遗的重视与保护。

  • 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 2020-06-01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级非遗孝感雕花剪纸保护传承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传承人培养、资金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驱动下,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赋予孝感雕花剪纸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目的论指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 ——以山西省民俗文化的英文翻译为例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中含有大量极具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述,其英文翻译较之其他文本也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介绍给世界,其翻译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还需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在英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音译、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非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

  • 茶坑石雕刻技艺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将"非遗"人才培养融入职业教育,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特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茶坑石雕刻技艺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等多方面,探索"非遗"项目校园传承模式。

  • 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北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备受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的相关学术层出不穷,但该领域仍存有很多难题。基于对江苏省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开发数据对比、实地调研等发现,苏北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缺乏力度,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发现,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资源开发能够相辅相成。因此,要根据苏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概念和旅游开发的实质,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规范;加强地方课程的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景观的结合与发展,扩大旅游景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等策略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保护和传承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创新的地方实践与理论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问题是学界当前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各地非遗实践活动的一个重点。其中,传承与创新的矛盾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和实践者,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领域面对的两大主要挑战之一。在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宏观讨论基础上,以岫岩皮影戏为个案,从其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出发,我们可以来认识它的创新实践,探讨非遗创新的内在动因、实践主体以及创新与传承的相互关系等问题。通过地方性的经验和思考,在实践和学术层面,对当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建设方针指导下的非遗创新有所贡献。

  • 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2020-06-01

    向外籍人士宣传和推广乐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乐山区域文化"走出去",提高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名度。在非遗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并不理想。通过对乐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改善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

  •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研究意义]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荆楚人民劳动、生活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北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研究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梳理了生态博物馆研究文献,以荆楚纺织非遗馆的建设为例,对荆楚纺织类非遗保护进行了系统研究,找到了荆楚纺织类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论]研究认为:构建高效的非遗保护运行机制是前提,搭建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打造“生态”理念的社会数字化保护平台是重点,拓展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保障,这为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和保护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