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口述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新范式 2020-06-01
在传统武术项目逐渐褪色、武术传承人悄然老去、经典武术技艺即将失传的今天,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阻碍。本文引入口述史的新视角旨在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更多可能,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的研究上体现了鲜活生动、独家记忆,去伪存真、史料互证,追根溯源、修补历史等三大特色;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的实施规程上建构了前期准备、实施访谈、后期整理等三大阶段;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研究发展的前景上阐述了这是记录形式上的革新、实施措施上的简化、发展传承上的拯救。通过口述史视角的引入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研究增添新的动力。
-
黑河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市,全市有7个少数民族乡,47个民族村,居住着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俄罗斯等3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7万多人。黑河市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对黑河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面临问题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为黑河市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思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以蚌埠杨氏微雕为例 2020-06-0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精神品质消费时代,城市旅游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现如今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具有文化性的旅游活动,不仅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蚌埠杨氏微雕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进一步研究探讨。
-
互联网+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浅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非遗技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是非遗技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非遗保护应该结合线上和线下形成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各种非遗技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生产性保护的具体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2020-06-01
文章首先介绍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传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之后分析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未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民群众缺少旅游开发理念。最后探讨了促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合理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局;树立品牌理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价值;整合"非遗"文化,避免文化重叠。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
体验经济视角下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销 2020-06-01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城市上千年的根基和灵魂.然而,随着扬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餐饮为主要研究对象,小组人员进行实地数据考察,从而分析出扬州非遗文化遗产餐饮进一步发展的解决措施.
-
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江苏省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固有的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素养的实践意义。在将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区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引入内容,创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体育非遗内容,实现活态传承;聘请体育非遗兼职教师和编撰体育非遗校本教材。此外,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还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如赋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对体育非遗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支持。
-
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分析 2020-06-01
[研究意义]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整理和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对安徽省纺织类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其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家确认并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文献分析、数据整理、图文采集的方法,系统分析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区域分布及造成其现状的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分析发现:①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少,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仅为1项,省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为7项。②在地域分布上,分布分散,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大多以棉麻为主要原材料。究其原因,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发展和地区非遗项目申报倾向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