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关于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深入分析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现如今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的不良现状及网站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总结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互联网络平台。以更完善的方式对现有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以系统、全面、生动的教学模式解决现如今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老龄化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注入了年轻的血液。同时,与现代科技VR全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向大众展示一些非遗的技艺,使大众对非遗文化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体验,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眼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① 2020-06-01
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依托有了进一步亲近大众和传承保护的机会。但在非遗保护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受非遗自身性质、博物馆展陈局限、时代审美变迁等因素影响,很多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本身如何传承发展,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更有非遗项目面临消逝的尴尬境地。该文梳理非遗保护在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的核心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现状,展开非遗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提出从设计学科构建一套集非遗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传播设计于一体的课程群教学实践模式,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研究 2020-06-01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在我国基层的宣传工作中,地方文化馆成为主要的宣传机构,同时,这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地,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对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进行研究,介绍了其职责与能力以及应该运用的措施.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本文基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探讨非遗衍生产品的发展路径,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通过加强非遗文化宣传与推广、优化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内涵、打造非遗文化衍生产品龙头企业、借助内蒙古各级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等多视角、多维度的传播途径,对内蒙古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发掘内蒙古地区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拓展新的发展模式,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审美、产品功能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地区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有利于对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
-
国家非遗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及其促成的关键因素剖析 2020-06-01
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传承人)以及实地考察法对利川肉连响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并对现代传承方式促成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以为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传承人刘守红构建的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大大推动了肉连响的发展,实现了非遗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和基于现实社会的流变,而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保护单位履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模式;积极的申遗,纳入政府保护行列;适度的对肢体动作进行创编,使之更加体育化、生活化、大众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校园传承;以高校为依托点,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继承并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注入不竭的动力等因素.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值得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
-
“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与发展 ——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将“互联网+”向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延伸,推动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发展。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借助时代契机、提炼非遗深度精髓、搭建非遗一体化、增添非遗科技体验、革新非遗旅游纪念品、丰富非遗旅游媒介等对策,实现合肥非遗包公园旅游“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