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3)

共检索到 93 条数据

  • 目的·方式·方向——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记录是一项基础工作,记录指的是完整考察某项有关文化,并维持更新动态,将这一发展变迁过程记录入库。构建非遗名录应能进能出,抓大放小,对于一些非遗项目没有太大价值,或是无法进行活态传承实践,不应该强行传承。可通过博物馆物质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这些都应转化创新面向市场,有效结合当下的应用场景以及人们审美需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对于其传承环境和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影像记录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要方式,在新的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从而可创新影像记录形式,能够完善非遗记录、传承和保护手段。

  • 从峒话看八峒瑶山竹文化现状与对策 2020-06-01

    湖南省新宁县西南部八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从峒话视角调查入手搜集并整理了"打古堂"、"祭竹王"、"竹根傩面"、"竹料造纸"、"竹制乐器"等多种瑶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用"竹文化"的概念加以整合和推广,针对峒话和竹文化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提出建立"八峒瑶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想,以切实有效地改善目前八峒地区方言濒危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 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非遗保护也从对非遗本身的保护提升到了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根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来设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环境,很好地将保护区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农业、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充分整合,达到更好保护效果。本文结合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进行了探讨。

  • 山东传统武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追踪与"原生态"保护综述研究 2020-06-01

    目前,山东省共文圣拳、地龙经拳、地功拳、太平拳、水浒拳、八卦掌、黑虎查拳、梅花拳、大洪拳等三十二个省级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可简称'非遗')项目,五年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保护单位的监管及资金的投入情况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雄安非遗探寻 看见匠心之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有民族最珍贵的DNA是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生态传统文化雄安非遗丰富而厚重从传统音乐到传统技艺、民俗等涵盖十大品类二百多个项目有雄县古乐、圈头音乐会、鹰爪翻子拳芦苇画、王派西河大鼓雄州黑陶、荷叶茶、舞狮、踩高跷……它们星罗棋布遇见雄安非遗,看见匠心之美

  • 非遗保护 需要"活的原生态" 2020-06-01

    从2013年开始,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寻访了济南85个古村落,了解了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心里每每生出很多思考和感慨。思考的结果,觉得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活的原生态”才是最好的保护——道理很简单,一个非遗项目,一旦成为生活中不再需要的刻意表演,就会失去活力;就像一幢村里的老建筑,一旦无人居住,就会迅速衰朽。“活的原生态”,首要的意思是保持非遗项目本身在其原生环境中的生命力。比如,在柳埠有一个“黄

  • 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文旅关系分析 2020-06-01

    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文章在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贵州省国家级民族非遗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基于点(高铁站点、5A景区、部分4A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线(主要高速公路)的GIS缓冲区分析,通过分析特定空间分布结构下旅游发展对民族非遗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旅关系,从而为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及其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

  • 以四川为例的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