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3)

共检索到 93 条数据

  • 解析河南坠子"非遗"保护的新思路 2020-06-01

    河南坠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此,本文将从高校开设河南坠子专业课教学、注重艺曲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艺曲的教学能力、注重河南坠子的原生态保护、设立河南坠子传承机构、提高演唱艺人的文化水平、沿袭程式化的艺术特色七个方面论述河南坠子"非遗"保护的新思路,从而有效地保护河南坠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技巧研究 2020-06-01

    对外宣传翻译是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且实现文化重建的重要条件。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视角,从译者中心、生态环境及生态翻译原则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技巧,指出恰当的外宣翻译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非遗文化动态化生态平衡。

  • 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与自然交互活动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翻译具有生态性的特点.在进行非遗外宣翻译时,译者必须遵循三个生态翻译学原则:整体联系、平衡和谐以及体现生态美学.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实地考察发现其存在翻译内容选择有失、翻译策略运用不当以及修辞手法使用欠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 “非遗”本真性问题再论* 2020-06-0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之后,"非遗"保护要不要保持其"本真性"的问题仍有讨论的空间。在"非遗"保护中强调保持原生态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保护过程中强调保持本真性还是有道理的,"传统文化不能转基因"这个提法没有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第八条虽然否定本真性是非遗的本质属性,但并没有否定保护"非遗"过程中保持本真性的价值和意义。"非遗"保护过程中要不要保持其本真性是事关"非遗"保护质量的重大理论问题。

  • 谈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思路 2020-06-01

    在对辽东7个满族自治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揭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分析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讨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思路。

  • 基于SO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解构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许多学者纷纷对保护非遗做出研究,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的情况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尝试利用SOA系统解构方法,对非遗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探寻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交互关系,旨在对非遗的研究上有新方法的推进,并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 绿色生态文化体系视角下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可持续发展述评 2020-06-01

    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重点生态涵养区,承载着展现雄安文化的重任,而作为白洋淀绿色生态文化体系的代表,同时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洋淀芦苇画,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实现绿色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政策支持与保护利用、提升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人才管理、创新绿色生态水乡生产技艺、发展非遗项目创意设计、接轨国际业态需求,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统筹了文化要素资源,推动了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雄安风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了自觉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统一。

  • 潍坊“非遗合伙人计划”为非遗赋能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既面临着竞争又承受着压力,如何使曾经广受欢迎的非遗项目既能传承好保护好,又能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了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巨大挑战和机遇。潍坊作为鲁东明珠,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