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3 条数据
-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衢州非遗的英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传统。衢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遗是其鲜明特色之一。基于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翻译观念,该文主要从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来探讨衢州非遗英译存在的问题,并从"三维"翻译观念出发为衢州非遗的英译研究提供建议。
-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0-06-01
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独具特色。近年来,平凉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些甚至濒临灭亡。本文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对当前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进行分析,探寻平凉市非遗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开发对策。
-
“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反哺"一带一路"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非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探讨了非遗在多维融合发展中的机遇以及"挖出来、带起来、走出去"的构建模式,然后探讨非遗在"一带一路"视阈下的"点·线·面·体"活态传承生态体系,最后从政策、产业、推广、发展等多个维度深层次揭示了非遗产业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旨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一带一路"视角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
文化生态与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遗”,系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代代相传,具有民族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无形遗产。四川为文化大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但受泛文化思潮影响,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强势冲击,我省“非遗”,生存环境正日趋恶化,“非遗”现状境况堪忧,“非遗”保护刻不容缓。基于四川文化生态的非遗保护,则尤显重要。
-
生态翻译关照下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2020-06-01
楚雄彝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其外宣翻译比较薄弱,通过梳理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况,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民间文学类、传统节日类、表演艺术类、空间类等非遗项目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的英译提出翻译策略和建议。面对彝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生态的不同程度的制约,译者除了关注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之外,还应该关注彝语生态,保留源语的生态环境和民族特质,保留彝族的韵味和魅力,使得彝族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保留并转换到英译版本中,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
滨水空间规划与非遗传承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南国陶都”佛山石湾东平河北岸为例 2020-06-01
佛山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工业逐渐外移,加之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力推行,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石湾陶塑技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手工技艺一度濒临消失。如何打破窘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佛山城市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佛山石湾的滨水空间规划与非遗传承协同发展可结合三大策略:连线策略,以线带面,加强线性导向的建设投入;创新策略,聚焦非遗传承和工业遗迹的保护;以及融合策略-以人为本,打造融于人民生活的滨水区;最终实现"南国陶都"的回归和重塑。
-
生态美学语境下高密扑灰年画的民俗叙事与审美文化探析 2020-06-01
从民俗与美学的角度探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扑灰年画,借由生态审美范式来分析民俗艺术审美形态,探究高密扑灰年画所蕴含的民俗叙事与审美价值,使得审美文化的"主体间性"得以在和谐的状态下实现,这也是生态美学"共生"理念的根本价值理想,正是从多元文化中求共生、求延承,有助于民俗学与美学融汇下非遗文化的兼容互补与传承发展。
-
非遗保护视域下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 2020-06-01
从地方、社区、现实视角介绍了大理家庭非遗生态博物馆建设现状及意义。通过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探讨大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家庭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关系,以此形成家庭生态博物馆的非遗微缩景观、原生保护形态,推动大理地方生态博物馆建设步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途径保护与传承,促进大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