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3)

共检索到 93 条数据

  •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晋商关系研究 2020-06-01

    该文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公布的5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线索,讨论其与保护区整体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以晋商作为关键的连接要素,结合碑刻、地方志、文人笔记等地方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按照非遗类型进行分类,讨论晋商与民间文学、晋商与民间表演艺术、晋商与武文化、晋商与传统工艺与技能、晋商与商贸习俗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晋商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晋商的历史情况亦有所反映,晋商文化走廊则是串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索。

  • 地方性知识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基于广东勒流“扒龙舟”的考察 2020-06-01

    地方性知识不仅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本质和特性,而且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保护非遗的视角和方法。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的"扒龙舟"活动,不仅与勒流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也与黄连、龙眼等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相关;勒流"扒龙舟"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形成的、体现为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体现了人们的地方知识;勒流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本质上是多样化的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表达了地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地方认同,也表达了一种地方社会的权力关系。地方所采取的种种保护传承措施,本质是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生态。勒流"扒龙舟"的个案考察表明:我们不仅要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理解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要在实践上珍视各种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方能对非遗进行真正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 泛娱乐文化生态视角下非遗IP版权运营策略探究 2020-06-01

    泛娱乐是互联网时代的跨领域、多平台消费经济生态圈,核心是IP的形塑与延伸。在泛娱乐文化生态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IP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非遗IP版权运营不失为非遗传统文化当代保护、传承和活力激发的有效路径。本文总结了非遗IP版权在出版与乡土教育领域横向延伸和纵向跨界的运营现状,并对泛娱乐运营的趋势进行研判,探讨了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非遗IP垂直领域深耕不足、“头部资源”品牌效应甚微和IP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问题,提出当前若干版权运营优化策略。

  • 民俗与地方: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原生态考索 2020-06-01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的岭南地方民俗,其民俗事象和仪式细节是中原文化习俗与佛山的地方习俗、信仰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相融合的产物。这种"民俗与地方"的文化叠合,几乎是所有地方民俗所共同经历的成长故事。它提请我们在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充分注意非遗项目的地方化和文化叠合过程,自觉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建设之中。

  • 试论宗教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方式——以岷江上游羌族“释比”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生活方式的保留愈来愈为人所重视,很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都被积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却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状况举步维艰。笔者在赴岷江上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羌族“释比”传承为例,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分析、讨论宗教性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解决思路。

  • 乡村振兴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建设 2020-06-01

    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根基,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有生力量的外流、农村经济的衰落以及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等,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失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存在于乡村,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培养强化"主体"文化生态素养、建设产业融合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构建以社区、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不仅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

  •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研究意义]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荆楚人民劳动、生活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北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研究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梳理了生态博物馆研究文献,以荆楚纺织非遗馆的建设为例,对荆楚纺织类非遗保护进行了系统研究,找到了荆楚纺织类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论]研究认为:构建高效的非遗保护运行机制是前提,搭建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打造“生态”理念的社会数字化保护平台是重点,拓展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保障,这为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和保护指明了方向。

  • 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全球化信息语言环境下,对外宣传翻译是推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中心,促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湖南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及不足,从翻译生态平衡、译者为中心及适应选择论三方面,聚焦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旨在构建良好的翻译内外界环境,促进中西文化间的平等对话,让中国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